有多少三国可以戏说
一、诸葛之过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读了三国却难知谁是英雄?三国中谁是英雄,曹阿瞒同志早有定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番高论,于阿瞒同志是否有王婆卖瓜之嫌,姑且不论,却唬得另一位当事者失箸惊色,可见这英雄二字,委实不好张冠于头。其实,就小刘同志而言,如无诸葛亮的“隆中对”,即便不被曹操的二次革命给收编了,也绝无成就三国鼎立霸业之梦想,而事实上,诸葛的及时出山,正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一个正确的对手打了一场正确的战役,这场赤壁大战足以使嗣后数百年间的中国历史按照我们后来的教科书中所述的那样演绎一番。这场战役不仅使自封为英雄的老曹差点一命呜呼,更是阿瞒同志政治上由高及低的转折点,这一战在催生出一出三国游戏的同时,也使小诸葛由人及神,位列三国英雄之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一词,成了智慧与聪颖的代名词,在后来人看来,诸葛不仅有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更有神机妙算之术、趋吉避凶之能,可谓神仙是也。以实而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诸葛亮而言,也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之况,诸葛的智慧,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成为他事业更进一步的桎梏,三国之中先亡蜀,也与诸葛的治国之策不无关系,真可谓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一)、用人不察、惟喜唯好。作为小刘的超级参谋长,知人善任本是此之长,但却也是彼之短,并且以已之好作为用人标准。明知姓关的的哥们义气重,却把捉曹的最后一关交付于他,荆州本是小刘发迹之地,沿江战略重镇,却交给了这个刚愎自用的关上将,结果是害人又误国。马谡本是言过其实的赵括之徒,连小刘都看出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为此于托孤前再三盯瞩,但诸葛还是以亲疏而论,弃大将于一旁,而将事关战局根本的街亭委于一从未领兵作战、只是一幕僚的马谡镇守,结果不仅满盘皆输,就连诸葛本人也差点成了司马懿的阶下囚。在用人上诸葛最大的失误是长期将魏延边缘化,酿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之境,不仅如此,就因魏延性情耿直,敢作敢为不讨诸葛喜欢,诸葛就给他来个什么莫须有的“脑后有反骨”而糊弄小刘,生前弃之不用倒也罢了,死后还念念不忘定下除掉魏延之计,诸葛用人,由此可见一斑。 (二)、谨慎有余,果敢不足。“诸葛一生惟谨慎”,这种谨慎的算计既帮助刘备成就了鼎足之业,也使诸葛在三国英雄中鹤立鸡群,但也是这种性格,限制了刘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诸葛本人壮志难酬,只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千古之叹。另一方面,在具体战略上,由于过份谨小慎微,固执已见“七出祁山”而拒兵假他途,对来自魏延等人的意见置之不理,因而一再陷于和司马懿斗阵的怪圈。在国家事务上,由于这种性格的影响,刘备阵营的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孔明亲自过问,别人不得染指也无法染指,对孔明来说,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孔明的这种性格使得蜀汉政权严重依赖于他,一人有危则国家皆危。此外,蜀汉在人才竞争上的失败与孔明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不能说孔明不重视人才,他也求贤若渴,但一个人过分以天下为己任,无形之间就排斥了其他人对天下的责任;一个人太过专断,无形之间使别人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这对一个国家,对一个集体都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在这种性格的影响下,皇帝成了摆设,百官可无可有,诸葛之后,魏、吴人才辈出,而蜀汉只有一个从魏国引进的姜维,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不能说与孔明的性格无关。 (三)、假公济私、没有全局观念。三国中最具远大志向的当数诸葛,还在隐居隆中之时,就以管仲、乐毅自诩,在局势还未明朗时候,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盘算着谁能提供他一个成就事业的平台,在鼎足之势已成,小刘伐吴大伤元气之后,他应该果断地建议小皇帝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的成就谋求国家统一,但是,诸葛想如乐毅一样成就一番英雄伟业的想法让他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失去了判断力,于是,就凭着蜀汉摇摇欲坠的经济基础,极力挟使小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搞什么“北伐中原”,多年的战争不仅耗尽了蜀汉的经济成就,老百姓也对连年战争的重负苦不堪言,更使得深受侵略之苦的魏国下决心要彻底解决此事,果然,在诸葛死后不久,已成了空壳的蜀汉就被魏国一班后生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蜀国之败,其因固多,但与诸葛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去搞什么北伐战争、穷折腾不无关系。在个人建功立业与百姓安居乐业这两方面,诸葛显然没有处理好。 二、司马的狡黠 三国中能与诸葛演对手戏的非司马懿莫属。此君不似诸葛少年得志,大起上算是一大器晚成之人,三国中关于他第一次亮相的场合是在那位关公水淹七军,曹操计划迁都以避锋芒的内阁会议上,他当时就已看出关公之骄及孙、刘之间的那点小把戏,建议老曹利诱姓孙的从关公背后袭取荆州,果然,此计大获成功,就连小诸葛都未及料到。在后操时代,随着那些谋士们老的老,死的死,司马可谓执幕僚长之首,所以阿瞒临终时仿效小刘来个托孤仪式,司马也是托孤大臣之一。司马的狡黠,不似诸葛,他是事不关已,高高挂已,明哲保身,相机而动,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上,先个人后国家,“悠悠万事,唯已为大”,如果说诸葛之私多少还有一点国之念,那么司马之心则全是他那点家事了。司马一生,几起几落,尤以最后一次上台的谋划,反映此人之狡黠,先是装病,并且装出一副不久于人世之相,让对方阵营的那帮小子无所顾忌,后假太后之诏,发动兵变,夺取大权。而最能反映此人狡黠之处的,当数后来人传唱千年的“空城计”,此计被视为是诸葛与司马林林总总的斗智斗勇中,以绝对智慧胜出司马的典型。其实,细解此计,你会发现,这其实是诸葛、司马二人联手上演的一出英雄相惜之戏。此时的司马还处于被诸葛用反间计弄下台后复职的惊悸中,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处于摄政的地位,他深知姓曹的小皇帝是无可奈何之下,万般无奈之中才给他复职的,也就是说,因为有诸葛的北伐威胁,他才有用武之地,那皇帝小儿才不得不用他,如无了诸葛,没有了这个只有他才能对付的对手,他自已也就不复存在,前朝后事,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特别是又像司马这样“只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自私自利之辈,惜已是第一,所以,在取得街亭大捷,兵临西城时,他已识破诸葛空城之计,但问题是,如乘胜攻取西城,擒下诸葛,那蜀国也就随之而亡,立下此盖世奇功后接锺而至的就是司马非常熟悉的那套“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自已的政治生命不仅走到了头,就连命是否能保住也都难说,可知满朝姓曹的都在对他虎视眈眈呢,从诸葛这方面来说,兵少固不能战,但也算透了司马的心思,所以弄险摆出一副空城模样,其后再设下许多疑兵之计,这样大家都好交代,反正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是能看懂的除了这二位,再无他人,所以,有惊无险,玩他一把心跳,有何不可。所以,就空城计而言,虽然诸葛设得妙,但司马读得巧,不露声色之下,望城而退。就这番斗智,应是不论伯仲,但就司马的这套自保之术,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怕也无来者了。 三、最聪明的谋士 三国演义,一个演字概尽了这出戏的本质,人谋事,事谋人,反反复复,这其中,那些谋士们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幕大戏的走向,阿瞒同志能最早从十八路诸候中脱颖而出,进而挟天子而令诸候,与他身边谋士的数量和质量是成正比的,刘备在遇上诸葛亮之前,是屡战屡败,甚至连吕布这样的武夫都可以随意欺凌他,老曹虽送他一个英雄称号,可还是被人撵得东跑西躲的,可见,这参谋长要是选不好,那是无法在舞台上混的,更别说什么演了。老曹在赤壁大战后痛哭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矣!”这郭奉孝就是老曹手下英年早逝的一位谋士。就谋士而论,三国中聪明的数不胜数,不聪明而貌似聪明的更是车载斗量,有的逞口舌之快而被杀,如许攸等,也有的耍雕虫小技而惹杀身之祸,如杨修等,更有一些愚忠之徒,徒然陪人送命,如陈宫等。三国中的谋士,各有千秋,最聪明的当然首推诸葛亮,但诸葛的聪明也是因为刘备的聪明才能有用,若遇他人,诸葛可能真的就成了臭皮匹了,所以,就这点而言,单论谋士聪明之最,则非贾诩莫属。 贾诩一生,历尽坎坷,但总能逢凶化吉,他先是事从董卓,在董卓那个武人集团里,基本没出什么坏主意,董卓死后,他随董的部将郭汜等人逃出长安,在王允拒绝赦免这帮残兵时,果断提出回师长安,以武求生,实践证明这一举动果然绝处逢生,若依郭汜等人各自逃生主张,贾诩一介书生恐怕很难能活下去,所以,与其说是贾诩救了这帮残兵,不如说是救了自已。而最能体现老贾谋略的当数他为张绣指点的几招。建安二年,老曹把张绣围在南阳城中,凭老贾的谋划,人数占优的曹军不仅未能攻下南阳,反遭大败,但在其后的追击战中,因张绣未听老贾之言,吃了败仗,但随后经老贾指点一番,又大胜而归,这打仗在老贾那里,简直成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当然,作为一介谋士,老贾是最懂“良禽择木而晒、良臣择主而事”这个道理的,他知道张绣与曹操谁的份量重,但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能衡量出曹操与袁绍谁的份量更重,在袁的使者来劝说之时,他不仅当机立断撕毁了袁的来信,更是力陈投靠曹操的道理,老贾的分析,丝丝入扣,无懈可击,张绣最终采纳了他的投曹建议,而实际上,投靠曹操,也为贾诩的谋士生涯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在和曹家父子的相处上,更显出贾诩作为一流谋略家的水平,在对曹氏兄弟的选择上,他慧眼识人,协助曹丕击败了曹植,把自已的政治生命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