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离家后,踏上寻母鸡的江湖路。时逢醉墨重新开业,也就顺便拐个弯,闹个笑话,骗吃骗喝去了。醉墨史官在史册上如此记道:“三更半夜会叫的来了”。数日后,公鸡闻知此事,羞红了冠,易容后不知去向。 白云山白水涧上源,有一古寺不知何时所建,年代久远的不可考证,住了十多个和尚,自足自给,非常安静清幽,少林方丈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出家的。古寺的正下方涧旁,因山水长期冲涮形成一大石洞,为和尚平时静修所常往,是绝佳的清凉之地。 石洞内其实早有住客,叫“苍蟹”,其质如玉,颇俱灵性,在暗处时能发出如夜明珠的光芒,每当天色灰暗时就会爬出岩洞,为看经的和尚照明,与和尚们和谐互存,倒也相安无事。每初一、十五有就近香民来古寺拜佛,知其况,时久而名声外传,终招来采宝客。 采宝客以收采各地奇珍异宝为生,每个都有一身不可外传的本领,但来采灵宝“苍蟹”的都无功而返。有个采宝客不信邪,假扮香客在古寺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几个月,与和尚混熟了,常随和尚来石洞,不少次也见到了“苍蟹”,就是不敢当着和尚的面把宝贝收了,毕竟这行当不太见光。 采宝客多次也曾趁半夜准备暗采,可每次循阶而下时,“苍蟹”即隐去,无功后而不敢造次。无意一次随和尚循阶而下时,踩到一块松动的台阶石,顺口说了句:“大师,这块石板松动了,等我找个小石块给垫垫,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大师打个一五,应道:“施主大发善心,真是功德无量,谢谢!不过,这块石板是垫不牢的。”采宝客忙问为何,大师笑而不答。采宝客也就没深问了,胡乱找了几片小石子塞定住石阶,随便去了。 第二天,采宝客又随和尚去石洞,当走到昨天塞定的石阶时,发现这石板又松动了。采宝客大奇,问:“大师,这块石板我昨天才把石块垫上,怎么又松了。”大师笑笑说道:“施主,老衲昨天不是说了吗?这石板是塞不牢的吗?”采宝客又问:“这是为何?”见大师仍是笑笑未答,采宝客也不好意思深问了,仍旧找几片小石塞上。 往返几次,都是今天塞上,第二天又松了,而问和尚是何缘由,和尚又不说,不由思开了。结合前因,及这几天的怪事,灵机一现,暗道:“莫非这石板本身就是宝物,因无人识得故而不名。” 接下来数天,每经过此石阶,采宝客都会借故留下仔细察看,但终不得究竟,只好向和尚敲起边话来,假意问道:“大师,这石板为何如此奇怪?不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吗!难道它也象‘苍蟹’一样,也是宝物?” 这次和尚回话了,笑道:“呵呵!施主莫急。经这几月下来,老衲看施主将来也是我佛中人,就告诉你吧!”一起到了石洞,和尚接着说道:“其实,那是一块‘报晓石’,石内有一灵性的液体,叫‘石胆’,每天拂晓时,就会象公鸡一样报晓,报晓声人不可闻,惟有灵物知晓,所以‘苍蟹’每天拂晓就会隐去,就是此石报晓的缘故。” 采宝客问道:“那垫好的小石片又为何会每天松动呢?” 和尚道:“石胆一般都蛰在石里不动的,只有在拂晓时才会跑出体外,并清除一切妨碍自由的东西,以使能海阔天宽,尽情吸取阳光精华。这就是石板一直垫不牢固的原因。” “原来如此”采宝客大悟,强忍住心里的欢喜,继续问道:“听说以前来过许多采宝客,都说宝蟹是因我佛保佑才没出事,难道···难道···。”一副惊喜之样,和尚果然不疑有他。 和尚续说道:“正是如此。‘石胆’原出于石头,不知何种原因形成,有一定灵性。从寺里到石洞,足有五百来阶,每阶都是用石铺成,凡是石头的,‘石胆’都可以感应得到,所以灵蟹至今仍无恙。” 采宝客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说:“那我们的宝蟹应该很安全了,可它又如何知道什么是我们来了,还是别人来了。” “哈哈哈!”和尚大笑,不知清修是何样,笑道:“我佛只修清淡,不修五味,以顿悟为方法,世人不知我佛来历,常妄言之,故常以后世谁来传接以论我佛,怎知我佛在世,居人心。石胆常闻我佛妙谛,自是能分清虚实,施主处世已久,莫不知做贼者心虚吗?” 采宝客一怔,随即也想到前几次来时正是如此心态,心道:“原来是步法不太正让‘石胆’知晓了。” 从和尚嘴里终于掏出自己想要的东西,采宝客大喜过望,戒斋一日,第二天天刚露曙,带齐工具直奔石洞而来。 石头,五行占其三,有金、土、水构造,故采宝时用木撬起石块,迎东面朝阳,取温玉瓶一个搁与木上,再以明火煅其。以五行相吸的因果,石胆被明火引入温玉瓶,为采宝客采得。 公鸡听闻母鸡正在于某寺庙,满天下地寺庙乱寻,这天也很早地来了,刚好看到采宝正欲把“石胆”收入囊中,不解为何此人做啥,就上前问道:“生···不···如···死···喔···!”
公鸡忘了自己还不太通言语,一句“口头禅”的问话把采宝客吓的魂飞魄散,“妈呀!鬼呀!”采宝客大骇,扔下温玉瓶连爬带滚闪跑了。公鸡大奇,忙追问:“生···不···如···死···哈!”。呵呵!公鸡不知道自己除了这句之外,还没学会其他语言,采宝客就如此被吓跑,真是天意。
天渐亮,和尚也起来了。公鸡说明来意,和尚答了最近没有“母鸡”来挂单,公鸡也就准备离去,离前顺便说了早上遇到的怪事,转身走了。 和尚大惊,知是有人来采宝,急呼众僧直奔石洞。
见石胆已出窍,而蟹宝无恙,才知采宝客已被公鸡赶走。经众僧民主投票通过,决定以碑铭记下这伟大地时刻,故派出一和尚直追公鸡而去。
公鸡正行到年关,也正为明年如何找到母鸡而烦恼,只听远处一和尚喊话:“公鸡···大侠···请留下鸡名···”
公鸡大怒,都猪年了,还留鸡名干什么,生气应道:“烦呀···”
嘿嘿!且不知和尚们在石胆处立了个石碑,“公鸡大虾繁牙永垂不朽”。不伦不类,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