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古典~超长~箜篌--《孔雀东南飞》

超古典~超长~箜篌--《孔雀东南飞》

超古典~超长~箜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凉的古代爱情故事。故事内容就不复述了:)


现在,在补充一下关于箜篌的来源。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文献记载: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竖箜篌盛行于晋以后到隋唐时代,这是大型的箜篌,可说是现代竖琴的祖先。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竖箜篌一直在隋唐的宫庭音乐中使用,在民间也有流传。



唐代箜篌的演技很高,流传也较广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也都在诗作中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
竖箜篌也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箜篌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后来则更为罕见,甚至失传达3O0多年之久。




 

[RM=480,50,true]http://www.ynyinyue.cn/admin/downfile/down1A747104683.rm[/RM]

<FONT color=#663399>把所有的字符都串成一首乐曲。独依一窗月影若水,拟柔和之情愫,倾万千忧柔心语,怀抱琵琶弹奏一曲清丽婉扬的梦之恋歌。。。。

欣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