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徐悲鸿(下)

再见徐悲鸿(下)

  (七)春情 
  我的体力开始复原,渐渐能出门散步了。一个傍晚,徐悲鸿先生陪伴我沿着陡峭的石梯,走到嘉陵江畔去。晚霞象火一样照亮着天空,在奔流的江面上跳动着闪闪耀眼的金光。 
  “多么美丽的画面!”徐悲鸿先生十分愉快。 
  我举目眺望这瑰丽的晚霞,感到大自然无限神奇,心里顿时充满了柔情:“先生,我该怎样感谢你的爱护和关怀呢?我将永远象学生一样尊敬你。” 
  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柔和的微笑:“不要说感谢我,如果要感谢的话,应当我感谢你。”他十分谦逊地说,“你为我做了许多工作。” 
  “不,先生,那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做得太少,而我得到你的关怀太多,这是无法抵消的。” 
  他温存地看着我:“你的心地纯洁善良,你的感情朴实无华,我为你而感动。”
  “先生,”我满怀热忱地说,“我愿在你身边,尽力做我能做的一切。” 
  我的话使他变得激动起来。“静,”他第一次如此亲切地叫我,“这些天来,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冥冥中,有人将你送到我的面前。我是如此地依恋你,你似乎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宽大而湿润的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 
  “先生,”我有些惊慌地说,“我也情不自禁地依恋着你了,你在我心中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但是……”我说不下去了。 
  晚霞已渐渐隐没,夜的密网轻轻地撒下来,月亮从山后面升起来了。 
  “但是,你要说什么呢?静。”他温情脉脉地望着我。 
  我没有勇气说下去,想到这将刺伤他的心,我只好沉默不语。 
  他放开了我的手:“静,我替你说吧:‘但是,我不能爱你,做你的妻子。’是不是?”他声音发颤,忧郁的眼光凝视着我。 
  “是的,先生,请你原谅我。”我垂下眼睛说。 
  “为什么要说原谅呢?你是无可指责的。我曾反复考虑过,我今年四十八岁了,比你年长二十八岁,我原不应该这样要求你,但感情这东西却往往出人意料。在个人感情上,我已压抑多年了,没有料到,终于在你面前倾泻出来。你在我的身边,好象在医治我心灵的创伤。如此淳朴的你,让我重新燃起了渴求爱情和家庭的欲望。”他停了一下,仿佛要把想说的话都咽回去。 
  我的眼睛潮湿了,泪水悄悄地顺着脸颊流下来。 
  “淅淅沥沥,春雨下不停。夜过一半不成眠,雨急惹人更醒。风儿丝丝缠绵,青丝寸寸难理。今夜幽思无边,明日落花几许?” 

  (八)画展 
  徐悲鸿先生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他的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巨幅国画《愚公移山》、《九方皋》、《巴人汲水》,还有《自写》都强烈地吸引着我,因为画面上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们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教育和鼓舞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他的国画、油画和素描都达到了造形准确,用笔简洁,取舍得宜,表现丰富的境界。特别是那笔墨奔放、造形优美的奔马,那细长而矫健的马腿,飞舞的鬃毛和尾巴都强有力地描绘了飞奔的速度感。以昂扬的勇猛精神,给人以鼓舞。还有那引颈高叫的雄鸡,预示着光明即将到来。那迎飞挺立的翠竹、苍松、古柏,那不畏严霜的寒梅、小雀,都象抒情的诗篇一般,赞颂着高尚的情操,予人们以启发和深思。 
  其中油画《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士仍困在一个孤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作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司马迁推崇的是田横能得人心和不屈的高风亮节。徐悲鸿先生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画了不屈不挠的激情。田横面容肃穆地拱手向岛上的壮士们告别,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凄婉与悲伤,而是闪着凝重和坚毅的光芒。 
  油画《奚我后》取材于《书经》,描写的是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暴君,受苦的老百姓盼望大军来解救他们,纷纷地说:“奚我后,后来其苏。”(大意: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画面描绘一群穷苦的老百姓在翘首了望远方,大地干裂了,瘦弱的耕牛在啃着树根。人们的眼睛里燃烧着焦灼的期待,那种殷切的心情,就如同大旱的灾年,渴望天边起云下雨一样。作品表现了徐悲鸿先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无比强烈的痛恨,而对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无比深切的热爱。 
  国画《愚公移山》描绘了一则寓言故事。它教导人们:只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能战胜一切困难。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先生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移掉压在我们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只见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者体魄强壮,挥锄掘石。整个画面表现了那种艰卓的精神和强劲无比的力量,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国画《九方皋》取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姓九方,名字叫皋的人,很有识马的本领。有一天秦穆公对以相马闻名的伯乐说:“你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儿孙中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本领的人?”伯乐叹息道:“我的子孙中有能识马的,但没有能识千里马的。我有一个朋友,名叫九方皋,他虽是个挑柴卖菜的苦力,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物色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最后,才找到他所中意的一匹黑色雄马。他回来见秦穆公,穆公问道:“你找到的马是什么颜色?是雌是雄?”九方皋答:“黄色,雌的。”穆公不禁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颜色、雌雄都不能辩认,如何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喟然叹息道:“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是见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呀!”秦穆公听了,令人骑上这匹黑色的雄马试验,果然是匹天下最好的马。徐悲鸿先生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材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这一切,都强烈激发着悲鸿创作的欲望。 
  国画《巴人汲水》描绘的是山城重庆。重庆是个依山而筑的城市,房屋层层上升,街道也是上上下下的斜坡,有层层而上的石梯。当年徐悲鸿先生住在沙坪坝,常常看见许多人用双肩挑水,爬越百丈以上的阶梯,将一担水送上岸来。这种艰苦的劳动,深深触动着艺术家的同情心。徐悲鸿先生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这幅国画深刻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 
  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国画《自写》抒写了他对国难家愁的忧愤和对光明的憧憬。画面上,他站在两棵巨大的古柏下,遥望远方。脚下是乱石、流水、幽兰。在画的左上角也题了深沉的诗句: 
  乱石依流水,幽兰香作威。 
  遥看群动息,伫立待奔雷。 
  画展结束之后,我和徐悲鸿先生浏览了成都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于公元七五九年来成都居住过的地方,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宽阔的庭院里,小桥溪水,翠竹掩映,十分秀美。我们缅怀诗人,顿生感触。徐悲鸿先生非常喜爱杜诗,他还曾画过多幅《少陵诗意》的国画。象诗人一生坎坷的遭遇一样,草堂也历尽沧桑,几度倾颓,又几度修葺,人民始终纪念着他。徐悲鸿先生在杜甫草堂前深有感触地说:“杜甫留下的大量诗篇便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把这些美丽的花朵洒向人间,百世留芳。” 后作: 
  天地何时毁,苍然历古今。 
  平生飞动意,对此一沉吟。 

  (九)争春 
  爱情的羽翼不知不觉地在我与徐悲鸿先生之间飞翔,但是它带给我的并非幸福和快乐,而是无尽的焦虑、彷徨和痛苦。我知道,我们彼此都在作强烈的自我斗争。 
  有一天,当我照常替他清理画案后,又默默地为他研墨时,他忽然叹息地说:“静,如果时间能如人意,让我年轻十岁,而你长大十岁,那该多么好啊!”我从他那低沉的声音里听到了强烈的压抑和痛楚,泪水又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我低声啜泣起来。 
  他连忙用他宽大的手掌温存地抚摸我的头发,又掏出手帕来,轻轻地为我拭去眼泪,象长辈安慰一个孩子一样:“不要哭了,以后我们不再谈起这件事,让我们回到阳朔的小船上去吧!就如同我们刚刚认识不久那样。” 
  “先生,”我望着他的眼睛,“如果在我平淡的一生中曾经有过美妙的回忆,那就是从去阳朔的小船上开始的。” 
  几天之后,一个沉闷而炎热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朝江边走去。徐悲鸿先生曾经对我说过,饭后与我一同出去散步,是他艰涩生活中美妙而奢侈的享受。而这次,我没有叫他。
  我静静地坐在江边沉思默想,丝毫没有听到狂风的呼啸和远处的雷鸣。突然,一道青色的闪电划破了黑暗的江面,轰隆轰隆的雷声猛然震响起来,几滴很大的雨点落在我头上,接着便是倾盆大雨。我在风雨中狂奔,泥泞将我从陡峭的石梯上摔下来。我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努力挣扎着爬起来,但接着又跌倒了……就在这时,我听见风雨中有个声音在呼唤:“静文!你在哪里?静文!静文!你在哪里?……” 
  这是徐悲鸿先生的声音,充满了那么多惶恐、那么多焦急和那么多爱的声音。这个声音,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都能清晰地听见。 
  当徐悲鸿先生将我抱回室内的时候,雨水沿着我的面颊、头发和衣服不停地往下流淌。室外,倾盆大雨还在下着,狂风凄厉地拍打着树叶,发出呜呜的哀鸣。 
  “独自把酒意茫茫,未饮愁穿肠。不知此时何时,身又在何方?天在飞,地在走,人在坠。谁愿品这,百年孤独,千年忧伤?” 

  (十)圆梦 
  自那个风雨之夜起,我们照旧每天见面,我照旧从他眼里看到那不变的关怀和爱。
  有一天,我轻轻地劝他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他平静地说:“静,感情这个东西就是如此神奇,当我眼中还有你的影子时,我无法再去爱别人。你的感情是如此深沉、真挚、纯朴,在你之前我从未感受过,这或许是世间少有的。”
  “如果你有了爱人,我会默默地从你身边走开,把我的位置让给她。”我又说。
  “静,爱情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不能替代。如果现在有位天仙下凡,她将人间的美貌、德性、智慧集于一身,也不能替代你给予我的幸福。你知道吗?静!”
  “先生,其实我已经真真切切地爱上你了。”我无法掩饰我的羞怯与喜悦。 
  “那么,让我们马上结婚吧,静。”虽然是在暗夜,但借着月光,我看见他那深澈的眼睛里闪着激动的光芒和泪水。接着他低声说:“和一个比你大二十八岁的人结婚,你真的愿意吗?”我听得出,他的声音里有着快乐和兴奋,也有忧虑和不安。 
  “愿意。先生,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的障碍,我愿意为你和你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我强烈地感动着,把我的头紧紧地靠在他那坚强、稳重的肩膀上。 
  这是暮春温暖的夜暖,月白风清,嘉陵江的江水轻轻地愉快地闪烁着,大自然呈现着一片柔情。 
  我们携手同行,一同爬上那陡峭的石梯。月光如水,微风甜蜜地在我们身边低语。 
  “几越黄昏觅故人?飞花似雪幻如真。秋波漾月影纷纷。昔日从无欢乐聚,今宵只有眼前人。魂牵梦绕总为君。” 

  (十一)隔世 
  我终于跟徐悲鸿先生走到了一起。就在那一刻,我所在的时光隧道已不能继续前行。我毫无力气地随它回到了二零零三年,心里一片怅然。刚从那个虚幻又真实的世界回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梦与现实之间,我试图去抓住那逝去的岁月。 
  在梦里,我与徐悲鸿先生在桂林相遇。现实中,我曾对桂林的山水流连忘返。如果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我除了给他吟唱《梦幻曲》,还会用吉它为他献上一曲《激流》。我要让他知道,只有与他相遇,我的生命才可以激起绚丽的浪花。 
  如果真的可以与他相遇,我就可以懂得更多的知识,可以听他讲更多动人的故事。他的胸怀是那么的博大,他的爱情是那样的深沉。 
  我与徐悲鸿先生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山城重庆,而重庆与我所在的城市成都近在咫尺。我也曾坐在嘉陵江边,凝望那滔滔的江水。永不停息的长江水呀,可曾记得当年我与徐悲鸿先生含情脉脉、四目相碰的那一刻?可曾听见他曾与我如歌如乐的轻声细语?可否感到我与他在乱世的夜晚那激荡胸怀的心跳?隐隐约约,我仿佛听到徐悲鸿先生近乎疯狂的呼喊:“静文!你在哪里?静文!静文!你在哪里?……”我泪流满面。 
  当年我曾与徐悲鸿先生游览过成都杜甫草堂,而我的家就住在杜甫草堂旁边。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曾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徐悲鸿先生在那个腐败动乱的年代,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美术事业,用自己的灵魂谱写着爱国之歌。 
  我不是廖静文,为什么我的心会跟她那么相似?那只是一个梦,为什么我的魂已永远留在那里? 
  我以最虔诚的心爱着徐悲鸿,也以最虔诚的心爱着廖静文。两个真实的人激荡着我的灵魂,演绎着我的梦想。 
  我要感谢那把闪亮的钥匙,把我带到了那个美丽的时空;更要感谢那场惊世的恋情,让我接受了一场纯净的洗礼。 
  “白萍洲头望明月,越圆越残缺。夜夜思君不见君,情与世隔绝。灞陵桥边听秋风,愈夜愈无邪。落花流水杳然去,为爱凄绝美绝。” 

  后记: 
  为了较真实地反映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爱情与事业,本文参考了《徐悲鸿一生》(廖静文著)。作为徐悲鸿与廖静文的仰慕者,我曾与廖静文女士有过一面之缘。当年她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徐悲鸿先生的画展,凡观看展览的观众都能获得她的签名留恋。当我亲眼看着她认真地为我签名,我多想向她表达我对她与徐悲鸿先生的喜爱之情啊,结果却因年少羞怯只在心里默默地与她道别。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徐悲鸿先生因高血压发作而与世长辞。岁月流逝,廖静文女士已是一位老人。每每想到她,我的心便会感到一种无限的亲切与温柔。这篇以参考资料为主的文章旨在以一颗平凡的心去追忆一个伟大的人,我渴望以这种网络文学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来缅怀这个伟大的绘画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我的内心深处,常常做出一个不可能的设想:倘若徐悲鸿先生在有生之年能多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适当减轻日常工作的强度,也许不会那么早地离开深爱他的静文。为什么徐悲鸿先生可以给广大群众那么多的挚爱,却不分一点微薄的关心给自己?徐悲鸿先生在临走之前很想吃西瓜,由于季节原因,西瓜已经很少。廖静文女士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终于买到了一个西瓜,但是当她回到徐悲鸿先生的身旁,他已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 
  但愿我最诚挚的祝福能通过鸟语花香传给远方的廖静文女士,愿终生美丽的她健康常在,万树常青! 

  2003.11.11 

徐悲鸿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伟人了。

TOP

我在中学时代读过《徐悲鸿一生》,于是对他有很深的印象。这个相当于把《徐悲鸿一生》的爱情部分给缩写了一下。

TOP

很好的传记体小说,徐悲鸿的夫人基本什么都不知道,现在了解一些了。

继续推~~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