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贴为个人总结和适当引用资料所作,乃个人劳动所得, 所有资料不得转载,匿名转载必究! 以下资料谨以介绍为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购买正版鉴赏、支持古典音乐 链接过期不再修补。
一、BEETHOVEN: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Eroica"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作于1830-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
破伦创作的,当初拿破伦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
伦已自封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伦的扉页,冲器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
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他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
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
举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她裂成碎片,伸展
着,扩张着。”
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慢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舒缓的情思。中段,
军鼓军号取代了哀悼,尾声又回到英雄的叹息。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火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
有欢乐的军号合奏,及表达着英雄性质。
4、曲终,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
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徽,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这首“英雄”是贝多芬的宠儿,是一种波
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的表达,有首贝多芬进入创作个性期后的鲜明烙印,强烈戏剧冲突,强调意志的
宣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但过于情绪化。
下载:
I Allegro con brio
II Marcia funebre-Adagio assai
III Scherzo-Allegro vivace
IV Finale-Allegro molto
二、BEETHOVEN:Symphony NO.5 c-moll op.67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创作于1804-1808年,1802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
公演。全曲分4个乐章:
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始终地搏斗。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
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大英雄的进行曲于颂歌。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
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微
弱地呼吸。随着不按定气愤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
首阔步地迈入末乐章。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结束,那是
长达几是小节的一段,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命运”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她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九交响曲》“合唱
”一样,都充满可英雄主义的精神,体现着“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信念。他与“英雄”的不同之处在
于这里的英雄是与人民群众的应用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英雄的个人形象的刻画,而是表现了人民
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民对战胜按黑的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命运”是最能够代表贝多芬的艺术
风格的作品。它的结构严禁、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主动,层次清晰,每个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
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英雄”到“命运”交响乐的
创作,贝多芬完成了交响乐的依次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乐的庞大结构服从于一个思想,赋予交响乐以浑
然一体的雄伟气魄。
1 Allegro con brio 朝气蓬勃的快板
2 Andante con moto 稍快的行板
3 Allegro-attacca 快板
4 Allegro 快板
三、BEETHOVEN Symphony No.6 F-dur op.68"Pastorale"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音乐名城维也纳,曾经是欧洲音乐之都,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在这里居住活动过,他们生活过的故居和活
动过的场所如今还保持得很好,维也纳市政管理部门把这些地方开辟成供游人参观的纪念馆。贝多芬1792
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
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所以在维也纳可以供人参观的贝多芬故居有四五处之多,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
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着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着名,不仅是因为贝多
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
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
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
作过程是很艰辛的。贝多芬有室外创作的习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和铅笔,记下心头涌现的乐思。这样的
笔记乐谱他留下了2500页之多,使研究贝多芬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创作过程。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
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
“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
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
,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
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小标题是“在溪边”。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
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
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
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
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田园》交响曲的第三、四、五乐章不停顿连续演奏。第三乐章是“乡民欢乐的集会”。音乐取材于
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
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
断,音乐进入第四乐章“暴风雨”。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
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
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
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音乐进入第五乐章“暴
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
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开端,出现了千百首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
音乐,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
但却再也没有写过《田园交响曲》这样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远,几乎成为行军,有一
次沿着河谷走出太远,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后在一个小镇上东张西望,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又累又饿
的贝多芬在一家窗户外向里张望,竟被人当做流浪汉抓住,这是他晚年的一段轶话了。
1 Happy feelings aroused on arriving in the country 11:47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2 Scene by the brook 11:28 溪边小景
3 Peasant’s merry-making 5:01 乡村欢乐的集会
4 Thunderstorm 3:31 暴风雨
5 Shepherds’ Song: Joyous thanksgiving after the storm 8:47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
这首乐曲是我最钟爱的老贝的乐曲了,勇敢与命运搏斗的斗士贝多芬在这里变成了
一位诗人,一个徜徉在大自然母亲怀抱中的孩子,一边拥抱着大自然一边清洗的斗争意志。他仿佛在一场
胜仗后小憩了片刻继续投入进新的搏斗当中,就是他的这阵小憩创造出这么完美的音乐语言,让这个世界
重新渲染上了新的色彩。听着他我仿佛看见了赤着脚、歇靠在树下的老贝,眯着眼静静地听着大自然最优
美的语言,但是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失聪,他用一个失聪者的心灵描绘出一幅健全人都描绘不出的画
卷,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
。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说到版本这个版本应该算是比较出众的了,但是我觉得1971年老伯姆(Karl Bohm)DG大荷花版乃是贝六的传世
之作,比起Wlater,Bohm的录音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和与柔顺,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录音要听其细腻,它朴
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翅膀振动。被日本《唱片的
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BEETHOVEN: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
当时贝多芬因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这首作品
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4个乐章:1.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
前的混沌。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但这个主题如魏因加特纳所说,很快又钻到地里
,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等到它再爆发出来时,又出现一个新主题。新主题出现
后,很快就到达副部着名的悲怆引子。而副部是由大量不同的题集合成形形色色的、长短不一的乐段。在
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还是造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澜,从神秘中慢慢升腾而互相撞击着,达到崇高的顶点
。在一个强烈的高潮之后,乐队回到开头震颤的空五度中去。然后是用开头素材作成的高度集中的展开部
,接下去是整个主部的再现。在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祥的持续低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贝
多芬以一个内蕴丰富的隽句而结束了这个乐章中关于悲剧的叙说。2.十分活泼——急板——十分活泼。
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谐谑曲。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8年确
定的,其节奏结构很像奥地利民间的兰德勒舞曲。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追逐
与交织。与前后两段的不安和多少有些慌乱的戏谑比,中间有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3.如歌的柔板,
这个抒情的慢乐章实际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其第一主题是沉思般的如歌旋律,而第二主题略带圆舞曲特
点,贝多芬标明为“小步舞曲风格”。它在第一主题的变奏之间两次出现,丰富了这一主题沉思性的旋律
。这个乐章结束前,号声打破了宁静,成为对第四乐章的预告。4.快板。按托维的说法,贝多芬在这首
交响曲中的计划是“使我们潜心思索前3个乐章,然后逐一加以否定,使我们感到这3个乐章都无法达到他
所坚信的欢乐。在这3个乐章都遭舍弃之后,一个新的主题就将成为欢乐的颂歌。”在这个乐章中,先是
一个狂风暴雨式的急板乐句,这个乐句被瓦格纳称为“可怖的号角合奏声”。随着重现3个乐章基本主题
,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一一否定。贝多芬原来打算为这里的宣叙调填上歌词,但后来又觉得
人声在此时出现不具备条件而删除了歌词。直到用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的那个伟大主题出现,男中
音才用独唱表达:“呵,朋友们,不要用这样的声音,还是让我们把更愉快的歌声汇成欢乐的合唱吧。”
接下来独唱歌手唱出“欢乐”,合唱队男低音声部应和“欢乐”,第一节歌词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
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的光辉照耀下
,人们团结成兄弟。第二节歌词为:共享大同,让不配享受这福份的恶棍,到阴暗处号哭捶胸。第三节歌
词为:在自然环抱中的人们,畅饮美酒芳醇,普天之下无论贤愚,共赴锦绣前程。自然赐给我们爱和酒,
和生死不渝的友情,连最低微的人也像天使一样欢欣,侍立在上帝面前。
在这一节之后,光荣的火焰熄灭,深深的黑暗中一些怪诞的声音打破庄严的静默,这些怪诞的声音渐渐变
为神秘而遥远的军队进行曲。拉斯金把这个乐思称为“一层帷幔,蒙在过于崇高、人类能以理解的恐怖事
物上。”紧接着第四节歌词为:欢乐,像骄阳越过,壮丽的无垠太空,弟兄们快踏上征途,像英雄一样快
乐地走向胜利。最后第五节歌词,通向辉煌的高潮:万民呵,拥抱在一起,和全世界的人接吻。弟兄们,
在星空之上,一定有慈父永世长存,芸芸众生,你们为何俯拜在地,世人啊,你们可预感到造物主?飞越
满天星辰,飞向太空去朝拜至尊。
终于找到我的那张贝九的封面了,中间那个——法文SONY黄金版,伯恩斯坦-纽约爱乐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2.Molto vivace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Presto 5.Presto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beethoven,.ludwig.von.-.Beethoven.Symphonie.No.9.(Herbert.von.Karajan).cue | 1.2KB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beethoven,.ludwig.von.-.Beethoven.Symphonie.No.9.(Herbert.von.Karajan).ape | 367.1MB |
五、BRAHMS:Symphony NO.1 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

※※※※※※※※※※※※※※※※※※※※※※※※※※※※※※※※※※※※※※※※※※※※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
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
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
、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
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
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
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
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
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
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
之上。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
,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
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
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
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
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
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II. Andante sostenuto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IV Adagio - Più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ù allegro
HAYDN:Symphony in G,Hob.l:94《Surprise》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
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
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
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
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
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
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
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
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
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