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新诗词医案拾例

继续~~~贴过来到时可以自己细酌。


槐乡行(之一)
  原 作
  四月春深兴致浓,诸朋相伴槐乡行。
  赏花十里诗情醉,观水一湖俗虑融。
  岸畔踏香寻古意,林中探胜访仙踪。
  柴庐人外开欢宴,野趣盎然更纵情。
  改 作
  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
  淡浓花气中人醉,断续莺声到耳清。
  湖岸踏歌寻古意,峰头览胜趁新晴。
  林阴席地开欢宴,不觉盎然野趣生。
  作者《槐乡行》共三首,此是其一。诗中用韵不够规范,平仄亦稍有不谐之处,但架构较好,可以改出。首联开门见山,章法得体,意思也有可取处,改为“难了槐乡四月情,友朋相约作徐行”,便一切都理顺了。三、四句缺少槐乡特色,且“俗虑融”之类词语生涩之极,不作大改动难以激活全篇。故上句略取其意,改为“淡浓花气中人醉”,突出槐花的作用;下句全删,另创“断续莺声到耳清”七字补足之。不要小看这断断续续的几声莺语,有了它,顿觉画面生机无限。五、六句句型结构不错,尤其上句,意思也好。只是“香”的内容已为改后的第三句所用,不宜重复出现,故在原型的基础上深掘一层,稍加变易为“湖岸踏歌寻古意”。别看改动不大,与原句相比,这里隐隐约约增加了一点孔门师弟郊游的味道,“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也;若浮想联翩,还可以从“踏歌”声里寻出些李太白赠汪伦的“古意”来。下句不好,尤其是“访仙踪”有点不伦不类,不如承接湖滨游兴,再登高游赏一番,来个“峰头览胜趁新晴”。两句合起来,表现出的雅兴当不输于曾茶山“小溪泛尽却山行”。结联尚好,只是“柴庐”与现代人生活似有不符,这“欢宴”倒不如就在槐阴下席地而开,如此,则末句之“盎然野趣”便会“生”得更加充分,小作改动以避重韵也就顺理成章了。
  
  槐乡行(之二)
  原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微微细雨渚沙凝。
  人歌人笑天香里,鸟去鸟来雪色中。
  十里诗情流水赋,一林画意簇花兴。
  莫言春景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改 作
  淡淡烟云淡淡风,满川微雨露华浓。
  人歌人笑天香里,蜂去蜂来雪色中。
  百里诗情流细细,一林画稿影重重。
  漫言春只江南好,槐苑芳期足可同。
  与前作相同,此诗也有用韵不规范的毛病,但整体表达较前作为强,无须句句改动。一起尚好,可以保留。次句出韵且扣题不稳,不如向太白商借“露华浓”三字以状“微雨”中的槐花,暗中照应题目。第三句好,写出了槐乡人的欢乐,“天香”二字尤具神韵。第四句亦不错,可惜犯了“孤平”,这都是“鸟”字用得不好。以“蜂”易之,岂不绝妙?想槐花盛开之日,正是养蜂最佳时期,让这些小精灵穿梭其间,不惟更符生活现实,且见上句的“人歌人笑”快活得大有理由。五、六句亦未稳,“十里”小家子气,作“百里”何妨?不必拘泥于足迹所及。此例唐贤早开,小杜《江南春》“千里莺啼”不作“十里莺啼”是也。“流水赋”改“流细细”似较妥贴。“簇花兴”亦嫌滞涩,此句作“一林画稿影重重”,或可稍现槐林情韵。结联精警,上句“莫”字易“漫”字,“景”字易“只”字,可以更增转递力度。
  
  槐乡行(之三)
  原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场圃搭台社戏时。
  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颜小姑衣妆美,白首老翁步履迟。
  观众如痴齐唱彩,槐林明月一竿直。
  改 作
  东风送暖绽芳枝,正值农家社戏时。
  花鼓秧歌翻旧调,丝弦折剧唱新词。
  红妆少妇容颜俏,白首衰翁步履迟。
  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
  “槐乡”三首,各有特色,然就生活气息而言,则以此章为最。首句颇佳,以景传情,已得诗家三昧。次句承接亦好,惟“场圃搭台”四字过实,声韵亦不甚谐和,不如易作“正值农家社戏时”直截了当。三、四句述“社戏”内容,虽属现成,却也实在。五、六句转入对观众的描写(也可理解为台上演员的扮相),次序井然。可惜上句“姑”字违律,下句又犯“孤平”,故用“少妇”取代“小姑”,容颜与衣着的字词位置亦作了调换。一味夸人家“衣妆美”,会引起姑娘媳妇们不快,夸她们的“容颜”,便搔到痒处了。下句“孤平”,易“老”为“衰”便可救出。结联上句无趣,下句有味又失了韵(“直”字入声),只好稍借原意另拟,以“演到曲终人不散,树头明月也痴痴”结尾,似能为读者留下较多余味。

TOP

槐 情(之一)
  原 作
  乡野田畴麦涌涛,路边柳絮满天飘。
  谁言四月春已晚,绿到槐林雪未消。
  改 作
  野麦平畴一望遥,晓风吹起翠波高。
  春光也有遗忘处,绿到槐林雪未消。
  欲写香槐,却先说绿麦,此欲擒故纵手法,是为得宜。只是一起字、词尚欠凝炼,故略加调整润饰,以便为后文留出余地。次句扯到“柳絮”,笔墨未免游离,应紧承前意一气贯下,方能愈出愈奇。此处以“晓风吹起翠波高”代之,方见气象。“晓风”二字不可略过,因系连章体,时序上应有总体分工,故先从“晓”说起。结语虽从前人化来,但仍可圈可点,用“雪未消”比状槐花盛开之景,精彩绝伦。而前面衬以“绿到槐林”四字,全句便成了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错觉”。只是第三句铺垫不足,使“错觉”大为缩水,难免可惜。上句若改作“春光也有遗忘处”,这“错觉”便是石上生根,牢不可破了。通篇作如是改,不说是点铁成金,也可称脱胎换骨。否则麦苗柳絮都来凑热闹,好端端的槐花,席位便要被强宾所夺。去掉“柳絮”,“雪未消”三字才能成为槐花的专利;麦苗则必须留下,以作“绿”字之根。这样,槐与麦便构成了主宾关系,相得益彰了。诗得好句不难,得好篇为难,初学者于整体构思,不可不多加留意。
  
  槐 情(之二)
  原 作
  是处香槐花簇鲜,碧湖晴暖欲浮烟。
  一丛浅草容闲坐,且放诗情春梦间。
  改 作
  簇簇香槐带笑妍,澄湖日午淡浮烟。
  一丛浅草容闲卧,好放诗槎到梦边。
  此首整体构思不错,亦具浪漫情怀,不足处仍是缺乏锤炼。首句“花簇鲜”味不足,不若用拟人法易之。次句“碧湖”不若“澄湖”,变色彩为亮度,更见“浮烟”之趣;“晴暖”改“日午”,非其不佳,是为连章体时序安排需要;“欲”字易“淡”字,则是音韵效果上的精求,因前面的“湖”与改后的“日午”声韵相近,再着一近似之“欲”,有欠谐和,作“淡”字便朗朗上口了。此等小处,虽非格律所要求,然初学者稍作留神,自有意外收获。第三句“坐”不如“卧”,因其与末句“梦”字有关联也。结语放浪形骸,中寓豪兴,思维方向自是对头,只是神气不贯,有半途而返之嫌。不如略易数字,作“好放诗槎到梦边”,便通篇俱活了。其中“情”易“槎”尤宜领会,盖“情”字无根,“槎”则与“澄湖”暗中呼应,“诗槎”一泛,“情”便自生,又何必挂在嘴边耶?
  
  槐 情(之三)
  原 作
  一湖夜月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改 作
  一川夜月渚流光,暗树明花散异香。
  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
  此首写月夜情怀,于连章体机宜已得。起句着“湖”字不宜,因前章已及,场景难免重合,作“川”字避之便好。次句亦未佳,以数字开头略同前句,又非对偶,便显呆滞;末三字亦太过现成今易作“暗树明花散异香”,于月下槐林,或具几分真趣。第三句思路好,文字却未臻佳境;第四句俗,且失律,不可用。然而有第三句的“心醉”作粬种,酿出一壶佳醪并非难事。太白《月下独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名句,今置身槐蕊林中,又当月夕,何不略取其意一二,另铸新型若以“未置清樽心已醉,欲邀槐影舞成双”为转合,其浪漫程度未必便输于李诗仙也!
  
  赏 槐(五首选一)
  原 作
  槐林四月雪,十里竟妖娆。
  日暖芳香重,暮春韵未消。
  友朋结伴至,赏景涌心潮。
  中有风雅客,醉吟小石桥。
  改 作
  槐乡三月雪,百里竞妖娆。
  日暖香微度,春深韵未消。
  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
  中有风骚客,孤吟立石桥。
  作者赏槐诗共五首,以此篇最具情致。然声律之病与锤炼不工亦未稍免,须得例加润饰。首句“四月雪”拗,“四”应作“三”,阳历四月即阴历三月也,与下“暮春”恰合。“槐林”亦宜作“槐乡”,不必偏于一偶。次句“十里”原从“槐林”来,今前句已改,便当以“百里”易之。“竟”或系“竞”之误,亦须订正。中两联属对未工,难撑门面。第三句“芳香重”板滞,作者同题另篇中有“香微度”三字极佳,不妨移来此处,自枝嫁接,别有意味。第四句“暮春”宜作“春深”,不惟可免“孤平”,且与上联恰成巧对。五、六句重新翻造为“良朋携手至,美景着心描”,变平行为流水,稍存原意而已。结联别出心裁,颇见情趣。惟声韵稍有不谐,须为理顺。上句易“雅”为“骚”,毛病立除;下句小变为“孤吟立石桥”,则上下贯通,枝叶皆见矣。

TOP

江 行
  原 作
  十里滩涂水草肥,隔岸村树烟菲菲。
  漫爱春来风日好,眼前惊起白鸟飞。
  改 作
  十里江滩水草肥,烟村隔岸雨霏霏。
  前湾一阵渔铃急,惊起芦丛白鸟飞。
  此诗虽然极不规范,但隐约有些意思蛰伏其中。犹如一个壮汉,苦被伤寒折磨,暂成萎靡之态耳。其病未入膏肓,当可药救。首句尚属健康,只“滩涂”二字方言色彩太浓,不若“江滩”便当。次句似通不通,律亦不谐,须打乱字词次序重新拼接。今易作“烟村隔岸雨霏霏”,别看模样不似从前,其实仅换却一个“树”字,“霏霏”只是纠错,当不属于调换。中华文字,玄妙多多,原班人马重新列队,竟能焕发出如此青春来,不能不使国人引为自豪。“白鸟飞”一结,颇饶情韵,全句平仄未合,理顺不难。略掉“眼前”琐屑不说,添入一“芦丛”,〖JP2〗为“白鸟”营造些环境,其谁曰不然?问题是第三句丝毫不着边际,尔自爱“风日好”,与“白鸟飞”何干?既云“惊起”,便须交代原因,否则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句是篇中结症所在,不予根治,难复活力。倘能扣住“惊起”二字,以“前湾一阵渔铃急”取代原句,那便是十足的好诗了。
  
  
  登黄鹤楼
  原 作
  昔人黄鹤共飞去,吾坐飞机独自临。
  耽遇楚人吹笛韵,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景色欣。
  鹦鹉芳洲何处是?高楼江夏白云深。
  改 作
  昔人黄鹤杳无迹,我趁秋光闲自临。
  邻笛有人吹婉啭,梅花未见落缤纷。
  一江远望水天阔,三镇回眸风物新。
  鹦鹉芳洲何处是?眼前依旧白云深。
  写黄鹤楼诗须得略带古味,此作多用拗,已得祖宗法度。不足处在于功力稍差,难以驾驭文字。首句末三字不够味,当以“杳无迹”易之。次句嫌俗,“吾坐飞机”之类话语,文白夹生,最好避开不用,改为“我趁秋光闲自临”,略具雅致,“独”易“闲”,是从声律上照应上句“杳”字。第三句生涩,又与下句不成对,有盲目学古导致走火入魔之嫌。今试以“邻笛有人吹婉啭”代之,与“梅花”句恰成流水对,不硬效崔相公,反觉有余味。“一江”句气象大,拗用亦好,惜下比不敌,皆缘“景色欣”三字未通,今改作“风物新”,便差可相抗了。“风”字用法同首联“闲”字。作者于拗体变通或未尽谙,每于此等地方小有疏漏。第七句套老崔,且由他。结语前四字不好,这些内容应已包括在“三镇回眸”一句之中,再次提及,实无必要。以“眼前依旧”代司其职,味便不同。前者是重复,后者却能恰到好处地照应崔相公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老话。
  
  登庐山
  原 作
  群峦涵秀谷,云雾涌奇峰。
  飞瀑玉帘垂,松涛天籁鸣。
  手挥五老去,三叠濯尘缨。
  遥见仙人来,烟雨浮彩虹。
  改 作
  白云涵秀谷,情意向谁钟?
  瀑尺裁苍翠,松鞭响净空。
  一筇能度险,五老自成峰。
  真面何须识,时时不稍同。
  庐山诗殊不易作,有东坡绝唱在先,后来者谁敢轻易动手?然而到了当代,因为出了个彭大将军上万言书,又给诗家们添了不少原料。近年来几次全国诗词大赛,都有借彭氏影响而写庐山的诗作获大奖。故时人有“咏到庐山总夺魁”的感叹,久而久之,这事儿也就落了俗套。此作写庐山,虽未继续热门话题,免了俗套,但体式不古不今,语言不痛不痒,实在乏善可陈。本人素有“蝶谷医仙”胡青牛的毛病,见了疑难杂症便手心发痒,恰好又从未写过庐山诗,于是征得作者同意,拿该诗作了一番脱胎换骨的试验。首句用他三字,以示无意夺其版权;随设一问,略增些浪漫色彩。颔联原写“飞瀑”、“松涛”,路数不差,功夫来到。瀑布最难写,常见者多“白练”、“飞流”、“溅珠”、“泻玉”之类,久嚼无味,故施治不从这些地方入手,而是以“尺”为喻,庶几可生出些新鲜感来。当然“裁苍翠”三字,容易使人想起徐凝“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恶诗”影子(“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是徐凝咏庐山瀑布的名句,曾被苏东坡讥为“恶诗”。其实这两句诗极具味,东坡之讥未免偏颇,只是他名气大,没人敢顶撞),不过历来用“恶”者不多,权当是物以稀为贵吧。下句“松涛”为常语,信手可拈,不若“松鞭”形象可感;“净空”二字借并列之意与“苍翠”对,应不会逃过行家的眼光。颈联原提到“五老”,但欲将其“挥去”,似有不敬,改写时作了挽留,请他们下移一座,镇住韵位,也算是重用了。“五老”腾出的席位,不妨自己来坐,补一句“一筇能度险”,多少可扣住题目中的“登”字。这在篇中是不能省略的。结联扯到“仙人”,离现实太远,又无余味可寻,裁减为妙。递补的两句,反用东坡诗意,另有寄寓在焉。
  
  浣溪沙•秋韵
  原 作
  通幽曲径阻风尘,霜叶枝头黄叶匀。虫鸟秋歌醉客魂。 逍遥不觉林深处,一弯碧水寄凫群。别有光景耳目新。
  改 作
  红叶新裁一色匀,凉生苔石净无尘。鸟歌虫语是秋魂。 路向霜林深处转,影从云雁过时分。别饶清景在黄昏。
  此作名曰“浣溪沙”,仅字数同耳,余皆不协。看他开篇用平起,便知其于词律不甚了了。虽然如此,改造却又不难,因其各句之中,或多或少都有可供创造、发展的“词根”在。次句写“霜叶”,已略窥“秋韵”一二,稍加润饰,作“红叶新裁一色匀”味便十足了。将其放在前锋位置,谁说不是标准的“浣溪沙”?首句留他一个“尘”字,添补些“苔石”之类的物事,再加上一把雪种让其生出些“凉”意,挪后一个席位当“二把手”,不也称职得很么?第三句只需叫那“醉客”下岗,其余全部留用,另行分配工作,“鸟歌虫语是秋魂”,酒鬼一去,这七字便如仙女临凡,光彩夺目。过片二句,按律应以对偶为常格,原句不惟不对,且文意欠通,平仄又失,故有较大改动,几乎是另出新枝。尽管如此,细心者还是不难看出其中的“根”来:“路向霜林深处转”,目光并未离开原先的林地;“影从云雁过时分”,也不过是将原有的飞禽由“凫”换成“雁”而已。结语保留原句意思较多,与前两句相比,已算不得是改动,不妨把它看作疏通理顺吧。作者熊东遨

TOP

感 事
  原 作
  倡廉惩腐议何频,百姓心中正气伸。
  枉法贪赃群众恨,奉公勤政万民亲。
  政风清浊兴亡事,民意佣离成败因。
  雨雨风风三百裁,世人犹说甲申春。
  改 作
  倡廉反腐议何频,雷要轰鸣雨要匀。
  硕鼠每从窝里出,政风多在嘴边纯。
  任其肆虐终非计,诛却胡成已动真。
  五十年来时事改,旧题羞说甲申春。
  政治抒情之作,无论讽谕颂扬,都以标语、口号、公式、概念为大病。时下此类犯病作品甚多,此诗亦未能免。起句还擦着了诗桌之边,次句便球入九霄了。中两联更是概念成堆,空洞无物。结语将五十年前毛泽东、郭沫若说过的话翻出来重炒一遍,也无新鲜感可言。通阅全篇,看不到半点形象思维,清汤寡水,其味可知。医治之法:首句保留,能以擦边球得分,只要后边跟得上,也能决定胜负。次句化用俗谚取代,反映民众呼声,是为必要。中两联难以支撑门面,全部换上新材料,以显梁柱之功。“硕鼠”、“政风”一联,出语犀利,能较好地反映题目中的“感”,是用激;接下二句,既有谋划、反思,又有实际行动,通过对胡长清、成克杰等巨贪伏诛之事的提点,直接回应了民众的要求,说明当前的反腐斗争,已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了,是用缓。两联诗一顿一扬,互为补益,较好地丰富了全诗的内涵。结尾两句嫌落套,意思要反过来说,方见蕴籍。故亦略有变动。这种逆向思维,是用活前人旧事的法门之一,作者不妨细细体味。
  
  友 邻
  原 作
  鱼虫鸟兽共生存,是我亲朋是我邻。
  滥捕滥戕濒灭绝,自然灾害必临身。
  改 作
  大家都住地球村,鸟兽鱼虫是友邻。
  便作羹肴亦何忍,只缘孱弱转宜亲。
  资源理合均衡享,生命焉能贵贱分。
  倘使一朝俱灭绝,断无人类可图存。
  此作选题、立意俱颇独特,语言亦明白晓畅,只是内容略嫌单薄,难起警示作用,必得送他四句,扩成一律,方能震聋发聩。首二句压缩成一句,尽量腾出空间,另补一句家常话作开头,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彼此依存的关系。三、四句紧承“友邻”二字生发,对那些贪图口福,滥杀生灵者,既有批判,也有规劝,是篇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句式上则略仿老杜《又呈吴郎》,由于所咏事物差别甚大,故不易为人察觉。五、六句进一步申述观点,强调众生平等,动物与人一样,也有权利享受地球上的资源,菩萨心肠,个中尽见。结联在原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由担心灾害临身到肯定难以图存,在认识意义上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做诗无定法,改诗亦然,通常情况下,修改多是原型更换,少量也有压缩的,如本书就有律诗改绝句、七言改五言的例子,象本题这样进行领土扩张的,怕是破了天荒。孰是孰非,且待时贤以及后人评说。
  
  访 贫
  原 作
  岁来走访到小村,个中百姓未脱贫。
  老叟泪眼倾心语,陋室听来字句辛。
  改 作
  春风疑不到边村,二十年来未脱贫。
  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
  原作写当政者对贫困地区民众的关切与同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出发点无可苛求。然而诗词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并不能以出发点的正确与否来衡量优劣。此诗有两个明显的不到位:一是文字表达不到位,二是情感宣泄不到位。修改时第一个问题好办,从字面上理顺便行;第二个问题却颇为棘手,因为是代人作言,情感宣泄到什么程度殊难掌握。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冲破一切障碍,尽情向篇中一吐。首句套用欧阳永叔,与次句构成倒装,意思是说: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这个边远小村却仍然未能脱离贫困,真有些怀疑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不是无法吹到这里来。这当然不是对党的政策的怀疑,只是对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惆怅而已。所套欧阳氏之句,在这里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意义。此诗改造后蕴含的深意,主要集中在“老叟见官犹嘿嘿,已无多泪对闲人”这个转合句中。它给读者提供的想象空间极大,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言内或言外之意:其一,落后地区的人民(诗中是以“老叟”为代表),在饱受贫穷的磨折之后,早已承认并接受了现实,生活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奢求,对于一切艰难困苦,都能以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因此,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够保持他们独具个性的“嘿嘿”。其次,“官”们来这里视察,显然不是第一回(原作者可能是第一回),他们或者作过许多指示,或者有过许多承诺,或者主持制订过许多文件,但没有一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这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老叟”们最初也许相信过,激动过,然而一次次竹篮打水,使他们彻底清醒过来,甚至清醒得有些过分,以后有“官”来访贫,不论真的假的,一概以“嘿嘿”待之。在他们的心目中,当官的都是些吃了饭没事干的“闲人”,自己的泪已为生活流尽,没有多余的去博取这些无关痛痒者廉价的同情。把来访的“官”们视作“闲人”,对我们的领导同志似乎是犯了大不敬,然而就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贫民而言,没把你看作“坏人”,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宽容、最好的评价了。将一首温柔敦厚的诗改得如此带骨头带刺,可能已大大超出了原作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原作者是一位在职的县委领导干部,能够深入边村访贫问苦,已经很能体现“三个代表”精神了,要他将自己也划入“闲人”之列,未免有失公允。好在原诗已载入文档,倘他不能接受改作,我就只好贪天之功为己有,收养这个“克隆”出来的新生儿了。  作者熊东遨

TOP

五家站赏荷
  原 作
  一潭碧水沁魂香,绿染池塘鲤暗藏。
  粉粉红红风欲醉,婷婷羿羿雨梳妆。
  污泥难辱真根本,蒲丛神交赏霁光。
  若是催萌千顷笑,娇娆有诱客成行。
  改 作
  早从碧水识幽香,犹带娇羞脸半藏。
  晨露漫擎风作态,玉池初浴月催妆。
  污泥不染真根本,重雾难迷好目光。
  安得与君谋一醉,暂忘人世有炎凉。
  咏物之作,首重形象思维,若平铺直叙,便无趣味。此作写荷花,可以看出作者亦想极力描摹形象,无奈笔端功夫未到,以致画虎不成。首二句互不关联,“鲤暗藏”之类,与荷花何涉?画蛇添足,徒成累赘。不若迳从拟人入手,改作“早从碧水识幽香,犹带娇羞脸半藏”。三、四句着了些边际,只是火候未成,形象难以确立。稍加变易,改为“晨露漫擎风作态,玉池初浴月催妆”,便如凌波仙子,光彩照人了。第五句用荷花家传典故,专利所在,不可他移,好。只“难辱”二字宜恢复为“不染”,以免夹生。第六句难成对偶,律又不谐,故宜截去,另创别意更之。所拟“重雾”一句,虽非绝妙,然亦可稍补精神,丰富荷花内在品质。结二句落俗,何谓“诱客成行”?亵渎了荷花也!必得寄寓些感慨,方可收住全篇。代拟“安得”、“暂忘”二句,赞荷而外,亦少许宣泄自身情怀,使物与人一体相融,彼此映照。如此作结,方始有些余味可寻,不然便是“秃尾”一根,徒费笔墨。
  
  与蒲田籍客商共庆千禧
  原 作
  齐闽千里好姻缘,嘉朋欢聚夜不眠。
  花灯溢彩豁胸襟,香茗芳飘醉心田。
  漫话商海八面潮,共谋破浪百叶帆。
  笑傲风雨新世纪,携手发展别有天。
  改 作
  鲁闽共庆好姻缘,宾主联欢夜不眠。
  溢彩花灯豁胸臆,飘香清茗醉心田。
  商机漫话千条计,瀚海齐驱万里船。
  笑傲风云新世纪,相携同闯九重天。
  原作虽完成了五十六个字的填空,但只能算一首“准七律”;要提升为正品七律,还有待于手术创造奇迹。开头七字是篇中惟一未犯声律规则的句子,本来可以留住原型,但因后面手术的需要,也不得不剃掉一些毛发以防感染。所幸“齐闽”改“鲁闽”,“千里”变“共庆”,于原意并无损伤。次句写不眠夜的狂欢,依题目之意是“共庆千禧”,但主人并未到场,不免有失礼节,也不合常规。换救的办法是,将“嘉朋欢聚”变成“宾主联欢”。三、四句只有声律上的调谐,意思未动。五、六句亦然。第七句无大毛病,只是不该下“雨”,能保持“云”的形态,便是标准律句了。结语声律问题大一些,改造力度也因之同步增强,将前六字遣散,另请一批硬汉来顶住这块“天”,回过头来一看,哈哈,还真的配得上前面七句!全诗修改至此,签署一张升格的委任状便不会再有问题。作者熊东遨

TOP

终于回来了,很长的帖子,慢慢看,先给虫儿姐问好!
风露无知辄自落,吟哦岁月亦清愁

TOP

原帖由 风露清愁 于 2008-8-20 00:47 发表
终于回来了,很长的帖子,慢慢看,先给虫儿姐问好!


问好清愁诗友!   我曾在红袖看过您的帖子。也问好!再握~~

这里虽然清静,学习气氛还是很不错的!!也全赖有朋友们一贯的支持和帮助!~~

TOP

虫版辛苦了.
其实这医案是可以借鉴一下,不过对其中的内容要有选择的吸收。因为我从中看出,熊也缺乏点铁成金的能力。

TOP

原帖由 红笺无色 于 2008-8-22 19:04 发表
虫版辛苦了.
其实这医案是可以借鉴一下,不过对其中的内容要有选择的吸收。因为我从中看出,熊也缺乏点铁成金的能力。


是的~同感!

因为有些诗,熊大师虽修改了,感觉还是不如原作自然 达意。

~~有选择地学习吧。

TOP

原帖由 梅岭雪 于 2008-9-21 21:48 发表
虫儿辛苦!之前也看过一些,借帖也学习!


谢谢!!一同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