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札谈)“名人博客”为何花调叶落?

(原创札谈)“名人博客”为何花调叶落?

自“新浪名人博客之花”徐静蕾在BLOG发布公告,宣布‘乘风破浪’,自建‘鲜花园’后,“名博之花”就开始进入了纷纷调零阶段。
先是在新浪名博中排名第二的韩寒破‘浪’而去,投入了‘鲜花园’的怀抱,接着是老何,老赵,孙之博,还有池莉;
还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就“‘鲜花’开后百花杀”了。“新浪名博”陷入一种尴尬境地,走进了一种“成也名人,败也名人”的怪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是什么因素致使“名博之花”纷纷调零?“新浪名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想:这些问题,不只是新浪在想。所有为博客提供地址和空间的网站经营者都在想。
其实,原因很简单:博客如同电子信箱一样,只是一种大众的工具性的平台;
这种平台除了和电子信箱一样为平台提供者带来一些忠实的点击外,不能指望其为你带来其他利益,新浪电子邮箱收费的尝试已经雄辩地证明过这个命题。
新浪偏要将这种大众平台赋予一种附加的希望,如同当初他推出VIP邮箱收费一样,将博客这种大众平台渲染上一种时尚的色彩,企图通过这种色彩牟取利益。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时尚的东西同时又是短命的东西。因为,时尚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要命的痛脚的就是重负。
当新浪千辛万苦将一个个名人收归旗下,志得意满地推出“名人博客”并企图通过“名博之花”的知名度换取对新浪广告回报的时候,“名人博客”就已经开始走上了调零的宿命。
在当今中国,博客是一种精英化的消费,能写且能坚持写的博客只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
不是谁都可以开一个原创博客且能坚持不懈地原创下去的。而博客的生命力恰恰又在于原创。
那种东抄西摘的所谓‘博客’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现象。是不能引起读者点击的兴趣的;并且,过不了多久,连博客主自己也对这种东抄西摘的‘博客’厌烦了,最后,会一走了之。
并且自己能写且能坚持写的‘博客’是根本不担心没有读者的。而且,这种局限众多的‘名人博客’模式最能激起名人和名人粉丝的反感。
没有人愿意别人把自己将商品拍卖,也没有人愿意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人当商品卖。除非有好的收益。
新浪名博之所以能将那些名人收归“名人博客”是因为名人不知道博客是怎么回事,或者是希望借“新浪名博”作为自己的“陪练”。
也就是说:一旦“新浪名博之花”知道了这种‘博客’是怎么回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厌烦‘新浪名博’对他的种种限制,讨厌新浪借自己的名声进行抄作的所作所为。
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破浪而去”,和徐静蕾一样,踢开“陪练”,领一张自己“的驾驶执照”,开创自己的“鲜花园”“桃花园”“桂花园”。
当然,这种“名博之花”在新浪开放的时候,其附带的名人效应能对新浪起到一定的宣传。
但这种“名博之花”一旦“破浪而去”,其名人效应的杀伤力又是致命的。当年‘中关村之子’王志东与“中关村老贼”段永基的携手与决裂,已经为新浪演示过极好的范例。
而且,这些“名博之花”和王志东不一样的是,后者是将命运和前途与新浪绑在一起的,前者与新浪则没有任何利益关联。
所以,扬弃的过程也就简单得多,随便得多。
可是,既然是名人,这种合作后决裂的杀伤力并不因为过程的简单和随便而减少,所以,新浪而今处于“名博之花”的杀伤力范围之中,注定需要一个疗伤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名人博客”是不能为新浪收到预期的希冀,如同当初新浪坚持的对电子邮箱收费一样,虽然冠之以诸如‘VIP’或者‘名人’的由头,但最后,也只是一场闹剧。
任欢悲离合,无求德色,嬉笑怒骂,尽是文章

是这样。

TOP

偶虽不知什么“名博之花”,但看楼主之文颇有道理,卓有见地。赏了!

TOP

长点见识~
我们一起前行,分享阳光分享风雨,岁月终将把今天交给昨天,然而心中始终铭记着不老的信念。

TOP

不太关心博客,但此文亦让我长了见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