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古典听家必听曲目

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古典听家必听曲目

郑重声明:本贴为个人总结和适当引用资料所作,乃个人劳动所得,
所有资料不得转载,匿名转载必究!

以下资料谨以介绍为目的,还是希望大家购买正版鉴赏、支持古典音乐
链接过期不再修补。



一、BEETHOVEN: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Eroica"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作于1830-1804年。这首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

破伦创作的,当初拿破伦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

伦已自封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伦的扉页,冲器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

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首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包括4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他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

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

举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她裂成碎片,伸展

着,扩张着。”

2、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慢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舒缓的情思。中段,

军鼓军号取代了哀悼,尾声又回到英雄的叹息。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火力的象征,它活泼、激昂,中部

有欢乐的军号合奏,及表达着英雄性质。

4、曲终,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罗米修斯》的主题,它使用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急板

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徽,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这首“英雄”是贝多芬的宠儿,是一种波

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的表达,有首贝多芬进入创作个性期后的鲜明烙印,强烈戏剧冲突,强调意志的

宣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但过于情绪化。

下载:


I Allegro con brio


II Marcia funebre-Adagio assai


III Scherzo-Allegro vivace


IV Finale-Allegro molto


二、BEETHOVEN:Symphony NO.5 c-moll op.67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创作于1804-1808年,1802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

公演。全曲分4个乐章:

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格言主题,就是“命运的敲门”,命运与凶兆始终在激烈始终地搏斗。

2、行板,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沉思。是双主题的一连串变奏,其中第一主题由大提琴和中提琴表达那种平

静的温柔,第二主题接近于大英雄的进行曲于颂歌。

3、快板,谐谑曲,两种对立的冲突重新展开,这是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这个乐章的结尾整个乐队似

乎都精疲力尽地倒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激动不安的背景上,就像心脏的缓慢跳动,而弦乐则微

弱地呼吸。随着不按定气愤的渐强,使你感觉有太阳在准备着冲破乌云。突然,乐队一下子鼓起精神,昂

首阔步地迈入末乐章。

4、快板,出现众多主题的交叉变化,终曲尾声很长,最后命运主题以强大的威力在光辉灿烂结束,那是

长达几是小节的一段,结尾是欢乐而辉煌的一片光明。

“命运”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她和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九交响曲》“合唱

”一样,都充满可英雄主义的精神,体现着“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信念。他与“英雄”的不同之处在

于这里的英雄是与人民群众的应用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英雄的个人形象的刻画,而是表现了人民

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歌颂了人民对战胜按黑的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命运”是最能够代表贝多芬的艺术

风格的作品。它的结构严禁、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主动,层次清晰,每个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

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里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英雄”到“命运”交响乐的

创作,贝多芬完成了交响乐的依次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乐的庞大结构服从于一个思想,赋予交响乐以浑

然一体的雄伟气魄。

1 Allegro con brio 朝气蓬勃的快板

 
2 Andante con moto 稍快的行板


3 Allegro-attacca 快板


4 Allegro 快板


三、BEETHOVEN Symphony No.6 F-dur op.68"Pastorale"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音乐名城维也纳,曾经是欧洲音乐之都,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在这里居住活动过,他们生活过的故居和活

动过的场所如今还保持得很好,维也纳市政管理部门把这些地方开辟成供游人参观的纪念馆。贝多芬1792

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

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所以在维也纳可以供人参观的贝多芬故居有四五处之多,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

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着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着名,不仅是因为贝多

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

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

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

作过程是很艰辛的。贝多芬有室外创作的习惯,他随身带着笔记本和铅笔,记下心头涌现的乐思。这样的

笔记乐谱他留下了2500页之多,使研究贝多芬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创作过程。
  
  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

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

“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

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是“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

,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

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第二乐章小标题是“在溪边”。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

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

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据《贝多芬传》的作者辛德勒记载,他曾经陪伴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条山谷旁的小溪边漫步,

途中,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树说:“我就是在这儿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

鹃,都鸣叫着,我把它写进乐曲里了。”
  
  《田园》交响曲的第三、四、五乐章不停顿连续演奏。第三乐章是“乡民欢乐的集会”。音乐取材于

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

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

断,音乐进入第四乐章“暴风雨”。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

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

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

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音乐进入第五乐章“暴

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

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开端,出现了千百首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

音乐,其中最为优秀的当属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

但却再也没有写过《田园交响曲》这样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远,几乎成为行军,有一

次沿着河谷走出太远,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后在一个小镇上东张西望,不知自己身处何方。又累又饿

的贝多芬在一家窗户外向里张望,竟被人当做流浪汉抓住,这是他晚年的一段轶话了。

1 Happy feelings aroused on arriving in the country 11:47
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2 Scene by the brook 11:28
溪边小景


3 Peasant’s merry-making 5:01
乡村欢乐的集会


4 Thunderstorm 3:31
暴风雨


5 Shepherds’ Song: Joyous thanksgiving after the storm 8:47
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


这首乐曲是我最钟爱的老贝的乐曲了,勇敢与命运搏斗的斗士贝多芬在这里变成了

一位诗人,一个徜徉在大自然母亲怀抱中的孩子,一边拥抱着大自然一边清洗的斗争意志。他仿佛在一场

胜仗后小憩了片刻继续投入进新的搏斗当中,就是他的这阵小憩创造出这么完美的音乐语言,让这个世界

重新渲染上了新的色彩。听着他我仿佛看见了赤着脚、歇靠在树下的老贝,眯着眼静静地听着大自然最优

美的语言,但是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失聪,他用一个失聪者的心灵描绘出一幅健全人都描绘不出的画

卷,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

。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说到版本这个版本应该算是比较出众的了,但是我觉得1971年老伯姆(Karl Bohm)DG大荷花版乃是贝六的传世

之作,比起Wlater,Bohm的录音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和与柔顺,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录音要听其细腻,它朴

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翅膀振动。被日本《唱片的

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BEETHOVEN: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完成于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

当时贝多芬因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这首作品

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包括4个乐章:1.不太快的庄严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

前的混沌。主题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但这个主题如魏因加特纳所说,很快又钻到地里

,如阿拉伯神话的恶魔在一股烟柱里消失了一样,等到它再爆发出来时,又出现一个新主题。新主题出现

后,很快就到达副部着名的悲怆引子。而副部是由大量不同的题集合成形形色色的、长短不一的乐段。在

这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还是造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澜,从神秘中慢慢升腾而互相撞击着,达到崇高的顶点

。在一个强烈的高潮之后,乐队回到开头震颤的空五度中去。然后是用开头素材作成的高度集中的展开部

,接下去是整个主部的再现。在尾声中,在乐队低音区出现的预示不祥的持续低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贝

多芬以一个内蕴丰富的隽句而结束了这个乐章中关于悲剧的叙说。2.十分活泼——急板——十分活泼。

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谐谑曲。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之前8年确

定的,其节奏结构很像奥地利民间的兰德勒舞曲。在这个乐章里,虚幻的、怪诞的形象在舞蹈节奏下追逐

与交织。与前后两段的不安和多少有些慌乱的戏谑比,中间有段田园诗般幻想的陈述。3.如歌的柔板,

这个抒情的慢乐章实际是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其第一主题是沉思般的如歌旋律,而第二主题略带圆舞曲特

点,贝多芬标明为“小步舞曲风格”。它在第一主题的变奏之间两次出现,丰富了这一主题沉思性的旋律

。这个乐章结束前,号声打破了宁静,成为对第四乐章的预告。4.快板。按托维的说法,贝多芬在这首

交响曲中的计划是“使我们潜心思索前3个乐章,然后逐一加以否定,使我们感到这3个乐章都无法达到他

所坚信的欢乐。在这3个乐章都遭舍弃之后,一个新的主题就将成为欢乐的颂歌。”在这个乐章中,先是

一个狂风暴雨式的急板乐句,这个乐句被瓦格纳称为“可怖的号角合奏声”。随着重现3个乐章基本主题

,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的宣叙调一一否定。贝多芬原来打算为这里的宣叙调填上歌词,但后来又觉得

人声在此时出现不具备条件而删除了歌词。直到用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的那个伟大主题出现,男中

音才用独唱表达:“呵,朋友们,不要用这样的声音,还是让我们把更愉快的歌声汇成欢乐的合唱吧。”

接下来独唱歌手唱出“欢乐”,合唱队男低音声部应和“欢乐”,第一节歌词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

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的光辉照耀下

,人们团结成兄弟。第二节歌词为:共享大同,让不配享受这福份的恶棍,到阴暗处号哭捶胸。第三节歌

词为:在自然环抱中的人们,畅饮美酒芳醇,普天之下无论贤愚,共赴锦绣前程。自然赐给我们爱和酒,

和生死不渝的友情,连最低微的人也像天使一样欢欣,侍立在上帝面前。

在这一节之后,光荣的火焰熄灭,深深的黑暗中一些怪诞的声音打破庄严的静默,这些怪诞的声音渐渐变

为神秘而遥远的军队进行曲。拉斯金把这个乐思称为“一层帷幔,蒙在过于崇高、人类能以理解的恐怖事

物上。”紧接着第四节歌词为:欢乐,像骄阳越过,壮丽的无垠太空,弟兄们快踏上征途,像英雄一样快

乐地走向胜利。最后第五节歌词,通向辉煌的高潮:万民呵,拥抱在一起,和全世界的人接吻。弟兄们,

在星空之上,一定有慈父永世长存,芸芸众生,你们为何俯拜在地,世人啊,你们可预感到造物主?飞越

满天星辰,飞向太空去朝拜至尊。


终于找到我的那张贝九的封面了,中间那个——法文SONY黄金版,伯恩斯坦-纽约爱乐

1.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2.Molto vivace
3.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Presto
5.Presto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beethoven,.ludwig.von.-.Beethoven.Symphonie.No.9.(Herbert.von.Karajan).cue1.2KB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卡拉扬指挥].beethoven,.ludwig.von.-.Beethoven.Symphonie.No.9.(Herbert.von.Karajan).ape367.1MB




五、BRAHMS:Symphony NO.1
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



※※※※※※※※※※※※※※※※※※※※※※※※※※※※※※※※※※※※※※※※※※※※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

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

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

、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

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

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

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

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

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

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

之上。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

,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

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

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

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

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

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II. Andante sostenuto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IV Adagio - Più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 Più allegro

HAYDN:Symphony in G,Hob.l:94《Surprise》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

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

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

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

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

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

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

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

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

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MOZART Symphony NO.40 g-moll KV 550&Symphony NO.41 C-dur KV-551"Jupiter-Symphonie"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彼特”


莫扎特:第40交响曲
  人类音乐艺术史上无与伦比的天才和神童莫扎特(1756-1791)一生共完成了49部交响曲。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逝世时的年龄分别是35岁,57岁,31岁,他们写作的交响曲总量分别是49部,9部和9部.莫扎特8岁时便完成了第一交响曲,舒伯特25岁时完成了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贝多芬近30岁时才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由此,莫扎特的聪颖天资也可窥见一斑。
  莫扎特早期的交响曲作品,明显留有巴赫的印迹,可谓稚气之作。从70年代的第25交响曲开始,他的音乐构思渐趋统一和完整,并极富抒情性和歌唱性,可以说是第40交响曲的先声.
  1788年夏季,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第39一第41交响曲在短短的6个星期内一气呵成。每一部交响曲各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内容,显示了作曲家惊人的创作才华。作品充满了欢乐和友爱,流露出天真无邪的质朴情感,是莫扎特交响曲的最高成就的完美现。
  莫扎特交响曲的乐队编制人数往往较少,所以音响总是格外明朗、纯净,纯净并极富感情色彩。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曾说:“莫扎特使乐器发出了人的声音”。
  第4 0交响曲共有4个乐章。抒发了温柔真挚的感情,展现了激昂向上的精神世界。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兼具抒情性和舞蹈性的显示部主部主题流畅如歌,愉快地雀跃着。连接部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副部主题带有沉思冥想般的情绪,旋律安谧典雅地咏唱着,与主部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开部主要用主部的素材变化发展而成,着重强调了戏剧性效果。再现部后,第一乐章在热情的尾声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行板,也是用奏鸣曲式写成。两个主题平静抒情而柔美动听,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本乐章两个主题在性格上不具有明显的对比性,因此这个乐章显得特别温柔而亲切,充满了深情的抚慰感,反映了莫扎特的善良性格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乐章是一首热情、激动而富们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基本主题坚定有力,温馨如充满明媚阳光的中段过后,第三乐章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四乐章仍为奏鸣曲式结构,具有辉煌的气魄和乐观的精神。中部主题轻快跳跃,表现出风趣、幽默的性格。副部主题旋律精致而抒情。展开部突出了活泼的形象,弦乐与管乐的精彩对奏充满了活力。再现部的音乐织体极富动力感,戏剧性的发展获得了完美的终结。这是莫扎特最广为流传也是最受世人珍爱的一部交响曲。
*************************************************************
莫扎特第41号“朱庇特”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交响曲,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作品完成于1788年,是在他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完成后15天即推出的,莫扎特的作曲天赋由此可见一斑。这部交响曲是莫扎特晚期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在《朱庇特》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的成份,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本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因为有不同寻常的堂皇气象,因此后人用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名字来称呼他。其实,这首巨作不仅是大模大徉的,即使在雄赳赳气昂昂的首乐章中,一段轻盈、可爱的舞曲悠然奏出,相当温馨迷人。至于慢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更是清澈、安谧的美丽吟唱。小步舞曲主题的半音进行却非一般小步舞曲所有,具有谐谑曲的色彩。当然末乐章再度壮烈起来,所有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在浓密的织体中,贯穿于整个交响曲中的英雄气概得到了非同反响的展示,光华四射,令人眼花缭乱。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第一主题从一开始即以总奏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乐章的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F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调转C大调,3/4拍子。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C大调,2/2拍子。整个乐章的特色是以对位手法展开的,它充分连续地应用了赋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专辑曲目:

1. Mozart - Symphony No.41 in C major, K.551 'Jupiter' -

I Allegro Vivace


II. Andante cantabile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IV. Molto allegro



Mozart -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I. Molto allegro


II. Andante


III. Menuetto (Allegretto)


IV. Allegro assai
ed2k://|file|Mozart.-.[Symphony.41&40.(Bernstein.VPO)].专辑.(APE).rar|323993419|99094E7C8B35617C7131B7AB433128E9|h=T3PTNVEREMSNV7P6U3CPYRJTRCCZ4GTU|/


就版本而言还是伯姆用他严谨和他那典型的德奥风格更贴近原著的风格
SCHUBERT:Symphony NO.9"The Great"
舒伯特 第九交响曲“伟大”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D.944


舒伯特于1825年开始写作《第九交响曲》,并在1828年3月完稿。他原本希望此曲能由维也纳的“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演出,但是该协会认为作品太长也太难。同一年稍晚,舒伯特去世后,此曲手稿留给舒伯特的兄长费尔迪南(Ferdinand),直到1839年才在舒曼的安排协助下,由莱比锡布业大厅管弦乐团首演此作品。

虽然发表稍迟,然而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乐曲之一,不仅对舒曼本人有强烈影响,亦对勃拉姆斯略起作用,并以其设计构思之广——如舒曼所说是“像天堂一般长”——大胆地为布鲁克纳与马勒指出了一条明路。在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中,率先使用的许多风格与形式上的处理方式,都再度出现于此曲中。但是两首交响曲最关键的创作观念并不相同;在第九中,舒伯特克制了延长旋律的冲动,而改以简洁有力、可塑性极高的主题,作为各乐章里的基调。

全曲四个乐章的管弦乐独特色彩,精致得令人惊叹。如同《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将温暖、灿烂的木管及铜管色彩铺陈于弦乐之上,使此曲固守在浪漫派的音域中。此外,他运用这些乐器的独奏能力也同样重要——双法国号温柔地齐奏出乐曲开端高贵的鼓号曲;双簧管亦是抒情地和着弦乐的伴奏,像远处的一支小号,吹奏出行板乐章的第一主题。

该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节奏活力充沛,以及两组特殊的基本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接八分音符,以及三连音——在乐曲的进行中逐渐加强。这两种节奏,加上由法国号最先吹出的一个持续的四音符装饰音,变成终乐章的构成要素,正因为节奏素材的力道十足,庞大漫长的终乐章才能够像炮弹一般推进。

舒伯特晚期作品中的诗意与想象,在此曲达到巅峰,行板乐章里至少有一个值得一提:再现部来临时,舒伯特以长号、木管及弦乐(均为最弱音)奏出圣咏般的模式,两支法国号轻柔地反复吹奏着高音G。法国号音符间的音程中,弦乐释放出沉静而缓慢变化的和声——首先是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接着是中提琴和小提琴,渐渐增强,最后弦乐与法国号一起奏出乐章本调a小调。这个片段充分地展现了作曲家的天赋——后来更不只一次地回响在舒曼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
(以上文字摘自《古典CD鉴赏》Ted Libbey/着;陈素宜/译)
1. Allegro Ma Non Troppo[14:45]

2. Andante Con Moto[17:18]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11:16]

4. Allegro Vivace[11:45]



PROKOFIEV:Symphony NO.1 in D major "Classical"

普罗科菲夫D大调第一交响曲“古典”




自于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六岁开始学琴,并创作第一首作品。九岁时创作第一部歌剧《巨人》,此时“音乐神童”的天才逐渐展露。十三岁及准进入圣彼德堡音乐学院就学,先后追随艾西波夫学习钢琴、李亚道夫和声对应、林姆斯高沙可夫学习管弦乐法。普罗科菲夫自游聪颖过人,因此恃才傲物,和莫扎特有相似之处。在他音乐创作初期的作品,音乐学者学会给予以下评语:“激动咆哮的低音”“刚酷严厉的管弦曲”“扭曲怪异的旋律”“得意洋洋的节奏”等。D大调《古典交响曲》创作于1917年-1918年,正当他创作风格转变之际,较之他初期怪异的风格,反而呈现出古典时的均衡架构。由于普罗科菲夫曾于求学期间拜在齐而品门下研究海顿的作品技术。因此此曲在某些方面而言确实是古典时期作品之佳作,但并不全盘模念或照抄,在和弦转调上均具有普罗科菲夫个人独特的风格及气势,曾被于为“所代住的古典”。此曲于1918年4月24日由作者亲自指挥于列宁格勒初演。第一乐章为快板,以D大调及A大调的主题顺序发展而成,发展部是以上各乐曲之变形变。再现捕则是呈示部的相反,由C大调开始而逐入D大调,第二乐章为甚缓慢的三步形式,以两个偿念为主题,辅以古典型式的强弱对照手法写成。第三乐章为不太快的嘉禾舞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在此乐章是以小步舞曲来呈现,在此则以古典组曲里的“嘉禾舞曲”取代,第四乐章为非常生动的奏鸣曲式,由D大调的分散和弦所构成的第一主题、音阶性的第二主题及结尾。

I Allegoro vivace 快板

II Larghtto   稍慢板

III Gavotte:Mon troppo allegro   嘉禾舞曲:不太快的快板

IV Finale:Molto vivace  终曲:甚活泼地

此曲待上传,如果你喜欢请跟贴我会安排上传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minor,op.74"Pathetique"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b小調 第六號交響曲 『悲愴』 作品74

一八七七年的『第四號交響曲』,一八八八年的『第五號交響曲』兩曲便使柴可夫斯基在全歸聲名大噪。他在一八八九年十月的信上更提到:「一股熱烈的慾望在驅策著我去寫一闋雄壯的交響曲,作為本身創作的壓輘作品。」這可以說是『第六號交響曲』的萌芽,但乲沒有立刻著手作曲。一八九一年,柴可夫斯基到美國旅行演奏,於歸途中,在船中開始著手一交響曲的作曲工作。然而完成後,卻因為不喜歡而將它撕毀。

繼此草稿之後,他又寫了由一個樂章構成的『降e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管弦樂合奏的『行版與絢曲』,時至今日,有人將此部作品加以絤合編曲,而以『第七號交響曲』之名發表。

一八九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柴可夫斯基字克林村自宅寫信給在聖彼得堡的弟弟亞納托里:「目前我正在埋首創作新曲,已經到了欲羣不能的隺段。也詓,它會是我最好的作品呢!不過,最近我必須到倫敦一趟,離開以前,得把詓多事情收拾妥當,所以本曲也就得在短時間內及時將它完成。過去,我常有將剛完成的交響曲撕毀的紀錄,可是這一次絕不致於如此。」

翌日,他又給外甥大衛朵夫寫信說:「旅行(一八九二年十二月)途中,心中突然浮琭新交響曲的構想。此交響曲具有標題性,但那只是一個謎樣的標題,就讓有想向能力的人去想向吧。此標題性完全是主觀的,我旅行中,幾度一面作曲、一面流渋。回來以後,胸中燃燒了強烈的熱情,所以不到四天的時間,便完成了第一樂章,其他樂章也以經都有了具體的構想。在形式上有詓多新奇之處,譬如,絢樂章不用熱鬧的快版,卻你用徐緩綿閘的慢板等。」

事實上,作曲速度乲不如想像中快速,他在八月給大衛朵夫的信上便說:「只寫二頁,就花了我一整天的功夫。」本曲大概在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是柴可夫斯基自誮為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自信的傑作。本曲呈玦給他的外甥烏拉迪密爾‧大衛朵夫(v. Davidov出版社負責人)。

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由柴可夫斯基指揮首演。初演之後,柴可夫斯基找弟弟摩德斯特互相討論。他說:「將此曲命名為『第六號交響曲』似乎略嫌單調,若不指出標題性,而只穛之為『標題交響曲』,卻又失之貧乏。」摩特斯特想了一下,說:「悲劇,這個名字,你誮為怎黱樣?」可是柴可夫斯基不同意。

摩特斯特一時退下,忽然想出「pathetique」(悲愴)一辭,立刻折回兄閘室內,說:「太棒了!就用『悲愴』吧!」--這是摩德斯特串記中著名的插曲。

作曲家在致尤爾根森出版社的信中,乲未指明使用任何標題。一遧以後由於作者突然去世,大概出於摩德斯特的意思,所出版的樂譾上,便出琭了「悲愴」的名穛。

本交響曲如提所示,強烈地表琭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可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美妙,形式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曲中構成深刻的印象。可以算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樂曲中第一流的作品。

由本曲提名可知,本交響曲具有標題音樂的內容,因此形式亦較古典交響曲曲型自由詓多。其中承襲古典傳統的幾點包括:第一樂章為徐緩的序奏部與急速的主部構成奏鴔曲型式的樂曲,第二樂章為旋律優美的樂曲,第三樂章為富有節奏感的優美樂曲等。致於為遷就標題音樂內容而超越過去傳統則有第四樂章,它不是一般憈例的急速而快活的樂曲,而是速度沈穩,具有磋嘆般悲痛感的樂章。

本交響曲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舉凡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相反情緒。而所謂標題音樂的內容,也僪止於此,而絕不是針對某特定事件或特殊的個人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琭人類一般的悲愴情緒而已。故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1. 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 Andante - Moderato mosso - Andante -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 Andante come prima - Andante mosso

2. Allegro con grazia

3. Allegro molto vivace

4. Finale: Adagio lamentoso - Andante

Tchaikovsky.-.[Symphony.6.Pathetique.(Karajan.VPO.1985)].专辑.(APE).rar
ed2k://|file|Tchaikovsky.-.[Symphony.6.Pathetique.(Karajan.VPO.1985)].专辑.(APE).rar|194781731|D87B0A7627C6BC2B05EFDAC3BF0FF88C|h=A3DDLQZHBIELCYPLRARQJOA55DZRV6LG|/

MP3下载(速度慢,多试,且不全仅做了解只用)

 

MENDELSSOHN:Symphony NO.4"Italian"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门德尔松的第四号交响曲,A大调,OP.90,作于1831年-1838年,1833年5月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自己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它包括四个乐章:1、活泼的快板,评论家认为开头木管的表达就像意大利明媚的阳光,而小提琴像在召唤人们去探险,这个乐章,门德尔松充满信心,他说自己“觉得像个年轻王子”,乐章的展开,像是随着各种细节。展开意大利的各种风景。

2、行板,这个乐章又称“朝圣进行曲”据说是门德尔松在那不勒斯街上看到宗教行列后产生的构想。

3、优雅的中板,这个优雅的乐章更接近于18实际的小步舞曲。

4、萨塔列罗:急板、萨塔列罗是一种古老的意大利舞曲形式,这个乐章表达的是罗马狂欢节的喧闹场面。这个乐章的结尾,寻欢作乐的人似乎四散远去,但眼看要远去时又高潮迭起,效果非常强烈
Symphony No.4 in A, Op.90 “Italian”

I Allegro vivace

II Andante con moto

III Con moto moderato

IV Saltarello (Presto)  


MP3下载只有中间两个乐章的节选,有资源的朋友请和大家一起分享。


BRAHMS:Symphony NO.4 op.98 in E minor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





2005-10-10 00:21:59 | 作者: mason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它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 交响音乐的发展却做出卓越的贡献。

七十年代初期,勃拉姆斯在给当时一位指挥的信上曾这样写道: “我还没有写出过一部交响曲!你不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像贝多芬 这样的巨人的步伐声时,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 才行。”但是,就在这时候,年龄已经四十开外的勃拉姆斯却已开始专 神贯注于他的《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当时,他已掌握了创作大型交 响音乐作品的全部技巧,对自己所要创造的形象已经构思明确,他那 独特的风格特征也已经形成。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他在短短的十 年中,又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作 为一位管弦乐作曲家,他重要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个阶段产生 的。他的这些作品确实独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 的形象,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 紧相结合着。他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 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的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柏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 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从深刻的人道主义 和热烈的爱国主义不断汲取力量,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 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 交响曲好像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 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像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受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 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以令人神迷心醉的平静作 为结束;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这四部交响曲所使用的乐队编制,都比较稳定,用的是管编制,但加用一只低音大管(《第二交响曲》除外),而在《第四交响曲》 的第三乐章中才另加短笛和三角铁两样乐器。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写 作,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写作格外精致而富有 表情。

《第四交响曲》在1884-1885年间写成,1885年10月由作者亲自指挥它的首次演出。据说作者创作这部作品前,读过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从中感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部悲剧的悲痛而恐怖的情绪,在这部交响曲中很可能也有所反映。《第四交响曲》用悲戚的调性——e小调写成,它始终是深思熟虑的产物,有时有哲理性的表现,偶尔还是欢愉的,它那首尾两个乐章如此激奋而动人的篇页,在欧洲交响音乐作品中也是少有的。

这是一部卓越的交响戏剧,它从第一乐章悲戚的沉思和情绪的飞跃,通过行板乐章的幻想和自我内省,发展到最后乐章的大悲剧;至于其中根据维也纳生活音乐素材写出的第三乐章,其健爽而喧闹的朝气,则用以同最后乐章构成鲜明的对比。从整个作品统一的戏剧性和力度发展这一线索着眼,它比前三部交响曲尤为突出。

第一乐章
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 寂寞的情怀,呜咽般的哀诉,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这一乐章相当独特,它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但不用引子,直接从宁静、诚挚而伤感的第一主题开始。这主题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相隔几度齐奏奏出,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则用一些上行的和弦分解进行作为陪衬;这个主题由两个音在各种不同高度和音程不断反复组成,它的效果好像是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提问一般,而在这音型间的间歇休止,则是木管乐器对小提琴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的不完满的答复——像这样絮絮不休的对话组成了乐章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以变奏的方式反复陈述,节奏也更趋活跃,它的发展开始具有越来越热情和紧张的特性。随后,第一主题本身很快便为连接段的新主题所打断——这好像是战斗的信号,是对现实的召唤,它那英雄性的合奏在很大程度上与前面的抒情主题构成对比。这主题分明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由木管乐器奏出,后半部分则用乐队全奏。连接段坚定的主题在全乐章中或明或暗地呈现十次左右,而且每一次都是不期而然地出现,有力地活跃了整个乐章,特别是发展部的音乐。

不多久,大提琴和法国号又奏出第二主题,它宽广、壮丽,是作者创作中最美丽的抒情旋律之一。此后还有一个更明朗的大调插段,它把音乐导致带有胜利号角的凯旋性高潮。但突然间色彩又起了变化,音乐重又回到悲戚的第一主题上来。

发展部开始了,它像作者通常所习惯的那样,比较压缩和紧凑,在这里,可以看到呈示部主题进行着各种新的结合,调性的频繁转换也显示出作者的创作特征。再现部以乐章的第一主题放宽节奏重现作为开始,它依然贯串着主题不停顿的发展。最后,充满戏剧性的尾声篇幅相当扩展。这里,第一主题具有了悲剧性的形貌,它的音响强烈(ff ),用乐队全奏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这一乐章的不同情绪的自由转换,使音乐具有一种叙事的性质,它的结尾好像是最后乐章的内心大灾难的预告一般,换句话说,整个交响曲的基本发展线索,即从伤感到悲剧的演变,在这一乐章中已经露其端倪了。

交响曲的当中两个乐章,都是从第一乐章进入最后乐章间的过渡,它使人们暂时忘怀那些烦恼而沉醉在这宁静和安谧的欢乐之中。
第二乐章
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很多乐评家认为, 作者虽然将本乐章写得古老而晦涩,可是旋律所表现出的凝重、沉静的美感,却决非其他交响曲可与之比拟。简朴而沁人心脾的柔美主题,仿佛描绘了仲夏夜里的美梦

这一乐章体现的是勃拉姆斯平静而开朗的浪漫主义心境,它仍直接从第一主题开始——起初是法国号的独白,很快木管乐器就在八度音上加强它。这是一支宛如夏日美梦一般温柔和美妙的旋律,它把前一乐章那些烦絮的对话,包括狂热的提问和不完整的回答,那些骚乱和喧嚣的争斗,以及压倒一切的蛮横力量全都抛置脑后;如今,一切都是如此明朗、宁静、温暖和沉着。确实只有真正的大师,才可能运用这样简朴的素材,一下子便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

第二主题在小提琴装饰音型的背景上由大提琴奏出,它的旋律进行很像一首宽广的圣咏,音调杂有愉悦和忧郁,仿佛是对过去动乱岁月的一种回忆。乐章充满着深沉的静观和冥想,在音乐的进行中,前一乐章的号召性主题虽然一度改变形象闯入进来,但并没能打破它原有的情调。最后在尾声中,弦乐器组的分奏构成了八部合奏,富有鲜明的色彩性效果。作者在这一乐章,运用了弗里吉安调式,勉能察觉的匈牙则曲调的精细色调,纯净的乐队音色效果,管弦乐声部的呼应,以及用弦乐器拨奏旋律等手法,使这一乐章成为作者在这方面创作的卓越范例之一。

第三乐章
谐谑曲,C大调,2/4拍。充满着不可遏止的欢乐,生机盎然, 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沸腾之感,那气势磅礴的气氛,极像一首狂热的乡村舞曲。

这一乐章反映了勃拉姆斯生活感受的另一个方面。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远离了贝多芬力度强烈的诙谐曲的传统,其基本情绪是抒情性的。唯独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有点接近贝多芬诙谐曲的特点:这是一首真正的诙谐曲,类似民间街头的节日,充满喧闹和不可遏止的欢乐,完全是一种沸腾的活力和奋激的热情的体现,它同前两个乐章构成了极好的对比。乐章的基本主题由整个乐队奏出,以定音鼓的轰鸣结束,它的进行气势汹涌,很像一支狂暴的农村舞曲。这里音乐的明朗而宏亮的特点,使勃拉姆斯一反自己严格遵循的不使用太多乐器的乐队写作原则,加用了短笛和三角铁的光辉闪亮的音色,同时还用了低音大管。音乐在往后的发展中,充满了力度的对置,包括从极强到突然极弱的变化,以及辉煌的号角声和疾速进行的速度;简短的主题进行也富于变化,它时而改变音色,时而转位重现,时而又移换到中间的声部或低声部中——完全是一片节日欢腾的景象。

第二主题典雅娇媚,它本身同前一主题也形成了对比。在这一乐章中,只是在“Poco meno Presto”的一小段,音乐的进行一时有所缓和,这时,在定音鼓勉能听得出的滚奏背景上,法国号和大管引出了一支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的旋律,但很快又被威风凛凛地闯入的狂欢主题所打断。整个乐章结束时情绪高昂、大喜若狂。

第四乐章
G大调,3/4拍。 本乐章是全曲的高潮。乐章主题在“固定低音”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变奏,乐队的木管组和铜管组一齐奏出庄严、宏伟的和声旋律。本乐章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各种悲哀、绝望、愤怒以及骚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这一悲剧结尾反映了一种"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苦恼与孤独。

最后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阶段,即全曲的中心,整个交响戏剧的内容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展开和得到了最终的体现。首先,这一乐章在其结构方面也完全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件杰作。乐章以一个“固定低音”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为基础,接近于古老的恰空舞曲。这个基本主题在每一次变奏中都不断地反复出现,它时而在低声部,时而在上声部;时而明晰显著,时而比较隐蔽。它的原型在乐章一开始时由全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奏出——铜管声部在这里由于加用三只长号,音响显得更为庄严、宏伟。主题由八个和弦组成,像一支圣咏旋律,但其中第五个和弦,即在e小调音阶中出现升高第四级的不协和音,而且当它出现时又用定者鼓的轰鸣予以陪衬,这样就使主题本身的内容存在着矛盾冲突。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有过三十二次变奏。换句话说,这个乐章是以比较自由的形式,即主题的严格反复组成的。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也是采用类此的变奏曲形式。勃拉姆斯遵循着贝多芬和舒曼(《交响练习曲》)的做法,在写作变奏曲时兼用奏鸣曲原则的规律性,即根据戏剧发展的线索而安排变奏,使每一个变奏之间自然地过渡而不留痕迹,并在最后导致最紧张的高潮和结局。这一乐章中,三十二个变奏按三部曲式分成三组:第一到第十变奏是这出悲剧的基本陈述,即发展的第一阶段;从第十一变奏到第十五变奏是一种间奏,转为二三拍子,情绪出现转折,其中第十二变奏是长笛的独白,而小提琴、中提琴和法国号则以断续的和弦为其伴奏,它那奇妙的伤感情绪成为这几个变奏的抒情中心。从第十三到第十五变奏是田园诗的篇页,音乐转为明朗的大调,其中第十四变奏的基本旋律,在古老的萨拉班达舞曲的节奏上由长号和大管奏出,体现了庄严而壮丽的形象。第三阶段包括从第十六到第三十二变奏,这一组是第一组的再现,它突然转回到原来的形象和调性,但有很大的变化和补充。像这样精确划分的结构,一般说来容易失于呆板,但是勃拉姆斯以其极大的才赋,使这最后乐章深具悲剧性激情的音乐,不管是哀求和悲悼,是绝望和期待,还是愤怒和骚乱——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情绪,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始终贯串的巨流。正是在这一组音乐中,戏剧性达到了极限,音乐最后越来越加紧进逼并导致毁灭性的惨剧作为结局。

勃拉姆斯辉煌地完成了作为一位交响乐作曲家的道路。在这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表明了他的创作中的悲观主义情绪、万事皆空以及命运之不可抗拒等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这些思想和情绪,也同样使在他之前的一些德国浪漫派作曲家感到苦恼。这部交响曲是记述着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悲剧性的隐退和极度的孤独的卓越文献。

1.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 Allegro non troppo
2.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I. Andante moderato
3.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II. Allegro giocoso - Poco meno
presto - Tempo I
4. Symphony No.4 In E Minor, Op.98: IV. 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
Piu Allegro


Brahms.-.[Symphony.4.(Walter.Columbia.SO.1959)].专辑.(APE).rar

ed2k://|file|Brahms.-.[Symphony.4.(Walter.Columbia.SO.1959)].专辑.(APE).rar|364487194|83CB710EB415BA88493BAC1F285D2B94|h=QAEGWWM3XYNSBAZAMUAFKWNQY6OUIWVD|/

BERLIOZ:Symphonie Fantaseique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作品介绍】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但柏辽兹这位鬼才却创作了《幻想交响曲》,把守交响曲进入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关口,也打破一般人认为“法国人不擅创作交响曲”的观念。

  当时浪漫主义在法国正如鱼得水般的风行,在诗坛、画坛、乐坛都各有代表人物,诗坛是雨果、绘画则是德拉克洛瓦(Fugene Delacroix),音乐方面就是以柏辽兹为尊。浪漫主义的微言大义,主张艺术应有尊重创作者的绝对自由,而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的,则是对于炫目展技的高度兴趣,例如李斯特的钢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出,而管弦乐方面柏辽兹无疑是“管弦超技”的先行者,他所写的交响曲与过去此类曲目有极大出入,无论在乐曲规模、乐念发展、乐章数,柏辽兹的手法像是脱缰的野马般,完全不受前人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挥洒起来。他留给世人《幻想交响曲》、《意大利的哈洛德》、《罗密欧与茱丽叶》、《送葬与凯旋大交响曲》等“交响曲”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幻想交响曲》完成于1830年,当时舒曼尚未开始写交响曲,而布拉姆斯都还没出生呢!

  【创作背景】

  众所皆知柏辽兹写作《幻想交响曲》是因为对女伶史密逊(Harriet Smithson)的一片痴心,在详说这个爱情故事之前,我想先提《幻想交响曲》的后续发展,给有兴趣的人作为追踪参考。在《幻想交响曲》之后,柏辽兹还写了该故事的传记续篇与音乐续篇,其中传记续篇《回到生活》叙述艺术家雷利奥(Lelio,作品14b)通过音乐的治疗力量,从狂乱中回到现实生活。而音乐续篇独白剧《雷利奥》就以艺术家雷利奥为名的,是部结合歌手与演员口白的管弦创新之作。

  如果单就柏辽兹为史密逊写《幻想交响曲》来看,多数人会以为柏辽兹相当痴心,但是就他一生的情史而言,柏辽兹的痴心只是一时的。当他十二岁时,爱情与音乐同时向他招手,他“高射炮”地单恋大他六岁的艾思蝶杜波(Estelle Duboeuf),而这段纯纯的情愫我们也可以在《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慢板序奏中听到。而1817年他与剧院的第二小提琴手M. Imbert学习声乐与长笛,算是正式的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至于柏辽兹狂恋的女伶史密逊,是位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人,其父为剧院经理,本身又有良好的戏剧背景。原本史密逊打算到伦敦发展舞台事业,但是她浓厚的爱尔兰口音,却成为她在英国发展的最大障碍。1827年(柏辽兹23岁),史密逊正巧有机会到法国的演出(因为语言隔阂,史密逊刚好可以掩饰她咬字的缺点)《哈姆雷特》里头的奥菲里亚,当晚观众席里法国艺文界知名人士都到齐了,雨果、仲马、巴尔札克、柏辽兹等人都是座上宾。剧毕,柏辽兹对史密逊的表现大为感动,他在回想录里记载:我想起了莎士比亚与充满灵感的女伶,所有巴黎的人都为狂热的奥菲里亚疯狂,她光辉灿烂的荣耀与我的穷苦潦倒相比是那样巨大,我非振作不可,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这个对她而言陌生的名字,经过努力奋斗变得响亮光彩!

  当时正在乐坛起步、默默无闻的柏辽兹,便展开追求计划的第一步,举行个人作品演奏会,不过很可惜他的第一步效果并不大,因为这位史密逊小姐对音乐的兴致并不高。但是柏辽兹并不死心,着手为她创作《幻想交响曲》,怎知造化弄人,当1830年(柏辽兹27岁)《幻想交响曲》首演时,史密逊竟然离开法国回到英国,根本没机会听到这首为她量身订做的曲子。有趣的是,同年柏辽兹赢得罗马作曲大奖,意气风发的他放下对史密逊的苦涩单恋,接受了另一位音乐少女卡蜜儿莫克(Camille Mork)的恋情。在年底,两人订下等柏辽兹自罗马回来便结婚的约定。没想到,柏辽兹远在罗马却收到卡蜜儿那位势利母亲的来信,说明她决定让女儿与知名制琴师Ignar Pleyel的长子结婚。接到此消息的柏辽兹宛如晴天霹雳般,竟然头脑不清楚地跑到女装店买一套女装伪装自己,同时买了一把手枪以及自杀用的毒药,打算连夜赶回巴黎杀死卡蜜儿母女以及她的未婚夫一共三人。所幸途中柏辽兹头脑逐渐清醒,告诉自己“那种女人有什么希罕!”,才终究没有酿成大祸。这也就是知名的“柏辽兹疯狂杀人魔”的故事。

  柏辽兹与史密逊的缘份毕竟未尽,1832年《幻想交响曲》再度演出,史密逊终于有机会一闻,当晚曲目还特别安排有柏辽兹的另外两首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雷里奥》。《雷里奥》中有段朗诵歌词:喔!我愿见一见她的丽姿,看看茱丽叶的身影,奥菲里亚的身影。为了这种愿望,我的心田高鸣着,我只愿意乾饮由爱之喜与悲交融之杯!若是能够在仲秋之夜,于野生的石楠树丛上,被抱在她的胸膛中,一边受北风摇曳,然后进入最后的安眠,该有多好!当晚的音乐会还由柏辽兹亲自担任定音鼓的敲击工作,由此可看出史密逊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时隔五年,当年红遍法国戏剧界的史密逊,此时已经过气而且债台高筑,而当年的无名小卒柏辽兹,如今则是乐坛明日之星,两人当年的情况正好互换。因此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柏辽兹于1833年10月与史密逊结婚,得尝多年宿愿娶得娇娘归。然而“再伟大的爱情,都要通过现实生活的考验”,七年之后两人结束婚姻,并育有一子路易。离婚之后的柏辽兹又与歌剧演唱家玛丽雷绮奥结婚,但两人依然没有白头偕老。柏辽兹的爱情虽然不断靠岸,却也不断地重新漂泊,他单恋史密逊时却激发了《幻想交响曲》的完成,时值今日已成为世人对于他当年坚固柔情的见证。

  不过,光靠爱情的激发就想要成就音乐史上伟大的交响曲之一《幻想交响曲》,当然是不足的。柏辽兹是因为看到史密逊饰演莎士比亚剧中角色才坠入情网,因此莎士比亚可以当成红娘。当时莎士比亚的文学是透过伏尔泰引介来才来到法国,而柏辽兹本身是严重的莎士比亚狂,他许多创作都根据莎翁着作,像歌剧《贝亚翠斯与班奈迪克》,交响曲《罗密欧与茱丽叶》,不少钢琴歌曲与管弦歌曲《奥菲利亚之死》、《李尔王》、《哈姆雷特送葬进行曲》等都是。此外,歌德作品对青年时期的柏辽兹影响也相当深。您不用过度佩服柏辽兹的才华,因为时代造就一切,在浪漫时期的音乐家往往都具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才华。

  【写作技法】

  《幻想交响曲》问世只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晚了六年,舒曼盛赞这首作品有着全新的交响曲形式,而柏辽兹又能更赋予这个形式充满能量的内容。他说:“唯有天才,才能自由的创作。”的确,如果我们回头看看柏辽兹习乐的经过,再听听《幻想交响曲》表现的管弦效果,令谁都不得不佩服他是天才。

  柏辽兹的两位音乐老师M. Dorand(吉他老师)、J-F Lesueur(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都是学究型人物,从来没有给过柏辽兹管弦乐法上的帮助。反倒是他自己努力吸收海顿、莫扎特交响曲的精髓,但他却从来没有喜欢过他们的交响曲。这种看似矛盾的作法,却造就了日后的《幻想交响曲》。一身散发着浪漫性格的柏辽兹,不仅矛盾还经常不拘形式打破法统,以几近病态的姿态行走乐坛。他与众不同的交响曲,充满戏剧性张力的器乐合奏,以及文学性十足的标题音乐等创作,让他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锋导火线,管弦乐形式的独创者。他不仅是交响曲上第一位配器法超越贝多芬者,大胆且独立于传统之外的配器,将配器这个调色板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连李斯特、华格纳等后生晚辈都叹为观止。他着作的《论配器法》更让人人尊称他为近代管弦乐之父。但是,您知道吗?柏辽兹只会演奏长笛与吉他两项乐器而已!

  除了形式、配器方面的突破,在创作手法上《幻想交响曲》将主导乐念运用得淋漓尽致,成为华格纳乐剧主导乐念的先行者更让听者能清晰掌握音乐整体概念。《幻想交响曲》一共有“梦、热情”、“舞会”、“田野风光”、“断头台进行曲”、“女巫的安息日晚会之梦”五个乐章,整首交响曲就像一出无言的戏剧,当时它原本有个标题艺术生涯中的插曲,而幻想交响曲只是个副题,但后来大众的使用习惯都以“幻想”来称呼这首作品。
  
  【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容年轻艺术家见到心上人的喜悦,心上人可以说是结合魅力与理想于一身,几乎只有在梦中才能寻觅到。此点,完全符合柏辽兹个人的爱情观,他在评断文学、音乐相当理性,但是面对女人时却把她们当成理想无瑕的完美形象。融合了初恋的情愫与对史密逊的渴望,柏辽兹以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娓娓道出心声。在和声与配器的新颖度上,早已经超越过去任何一首交响曲的成就,光把这个乐章当成一个完整的交响曲来看,都不会太寒酸。柏辽兹以非常长大的缓慢序奏铺陈出此乐章的梦幻感,虽然之后接的是奏鸣曲式,但是交响曲一开始便用如此长大的序奏也是创举。在小提琴与铜管缓慢逐一对话后,音乐才进入明亮快速的主部。长笛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优雅主题便是代表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再往后的每个乐章它都会以不同姿态出现,贯穿全曲成为灵魂中心。另外,虽然为奏鸣曲式,但与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却大不相同,音乐的开展完全视需求而论,不因形式而有所束缚,因此呈式部没有第二主题,再现部也没有太多发展。反倒是结尾跟序奏一样相当长大,形成德国人眼中形式不均衡的第一乐章。结尾梦醒时不见心上人踪影,思念的渴望与苦楚充满了宗教气氛。

  第二乐章“舞会”,年轻艺术家在热闹的舞会场景中,发现爱人踪影,在音乐的喧闹声中,长笛与双簧管将固定乐念变形演奏出来。整段演奏长度大约只有第一乐章的三分之一,本乐章在配器上讲究透明感,用了两架竖琴增加这种清澈的感觉,而音色偏浊的低音管则未用,双簧管也只用了一支。交响曲的乐章中加入圆舞曲,在当时是首举,因为连闻名世界史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都未问世呢!所以这个现在听起来轻松无比的乐章,在那个时代可是超越禁忌的大突破。

  第三乐章“田野风光”,夏日傍晚的乡间,两位牧羊人以民歌互通声息(英国管与双簧管的唱和),心上人的倩影再度出现,但艺术家却因而担心她对自己不忠。随之太阳下山,雷声隆隆,只留下一片孤寂。此段很明显受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影响,在当时因为战争的关系,法国人普遍对德国人没有好感,因此贝多芬的交响曲在法国并没有太受到重视。但是柏辽兹凭其对艺术过人的洞察力,对贝多芬的交响曲多所欣赏,并将它推荐给自己的老师J-F Lesueur。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出现之际,情绪呈现不安定情况,后来虽然趋向平静,但也同样趋向死寂。从第一乐章的梦幻期待与渴望,到第二乐章的欢愉轻快,到了这里艺术家的苦恋似乎已经走到死巷尽头。从自然的旷野描写到内心的绝望,柏辽兹真是充满了想象力。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艺术家梦见自己杀死心上人,而且被判死刑,必须步向断头台。固定乐念由竖笛吹出,但是代表死神的整体管弦齐奏,没多久便粗暴地将她驱走。音乐整体气氛在定音鼓敲击下,有着沉重的进行风,连法国号的吹奏都仿佛失去了光泽(加音塞),令人不寒而栗。弦乐群在此都以低音部为主轴,更增添音乐厚重、迟滞的感觉。铜管群粗暴肆虐的吹奏,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同时将场面气势大大地开拓出来。越接近死刑台音乐的气氛越紧致凝重,心上人固定乐念最后在断头刀落下的同时消失无踪。

  第五乐章“女巫的安息日晚会之梦”艺术家醒来发觉自己在坟墓边,看到许多妖魔鬼怪,音乐充满阴森之感。结果日前渴望的心上人竟然也在此出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已经失去高贵形象,成为狰狞古怪的女巫,跟着群魔纵歌狂舞。此时,柏辽兹正沉溺在与女钢琴家卡蜜儿莫克的爱情中,因此他将对史密逊多年的苦恋转爱为恨,在音乐中报以一箭之仇让她从贵妇成为女巫,当钢琴模仿钟声的效果出现后,音乐奏着象征是世界绝灭的末日经。

  (以上文字来源网络)

1.Reveries-Passions


2.A Ball


3.Scene in the Country


4.March to the Scaffold


5.Dream of a Witches Sabbath


6.Dream of a Witches Sabbath




eMule资源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安装eMule后,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Berlioz.-.[Symphonie.Fantastique].专辑.(ape).ape219.8MB
Berlioz.-.[Symphonie.Fantastique].专辑.(ape).cue863Bytes

TOP



BRUCKNER:SymphonyNO.4"Romantic"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


 


布鲁克纳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他是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 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每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谢。对该部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而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们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而后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的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一支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流畅的、类似兰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这是布鲁克纳10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称为《浪漫交响曲》。这首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作于1874-1880年,后亦有多次修改。
共四个乐章:
1.平静而快活地,圆号表达的第一主题宛若森林的低语,不断地变形处理,中提琴和小提琴表达的第二主题相对宁静而轻快,而铜管群吹奏的第三主题又具咆考的暴风雨的感觉。发展部以森林圆号主题与木管应答开始,动机以多种方式变化发展,以弦乐表达圣歌而推向高潮。
2.徐缓地。中提琴和小提琴犹如叹息,而大提琴类似悲歌,突出弦乐的效果。发展部以主要主题的复音变化处理为主,其中有精妙的对位。反复部则省略中间圣歌风格的合唱曲后呈现,终结部则类似悲壮的共鸣。
3.谐曲,快活地,再度回到森林中的气氛,类似猎人的勇敢叫声。中段是可爱的农夫田园舞曲。
4.终曲,相当轻快地,混合引用第一与第三乐章主题。这一乐章表达类似暴风雨的感觉,谐诙曲主题突然由圆号合奏参透。在总休止之后,暴风雨般的动机来临,随后与第一乐章结合。“暴风雨”停息后,表达忧虑主题与灿烂主题对比的第二主题。然后主要主题与第二主题再度再现后,主要主题和暴风雨动机结合,在大胆转调下形成发展部。“暴风雨”再度平静后,主要主题反复与第二主题群3度再现,结构极为复杂。

1.Bewegt.night zu schnell     mp3下载


- 2.Andante,quasi allegretto
- 3.Scherzo:Bewegt
- 4.Finale:Bewegt, doch night zu Schnell


Bruckner.-.[Symphony.No.4(Esa-Pekka.Salonen,Los.Angeles.Philharmonic.Orchestra)].专辑.(APE).rar    243.84 M

ATONIN DVORAK:Symphony NO.9 in E minor "From the New World"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




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 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 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分章介绍: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1.Adagio - Allegro Molto


2.Largo


3.Scherzo - Molto Vivace


4.Allegro Con Fuoco

下面是 eMule 专用的下载链接,您必须安装 eMule 才能点击下载
Kubelik.Berliner.Philharmoniker.-.[Symphony.No.9.From.the.New.World.].专辑(MP3).rar.62.29M

Kubelik.Berliner.Philharmoniker.-.[Symphony.No.9.From.the.New.World.].专辑.(APE).rar158.95 M
HAYDN:Symphony in D Hob.l:104《London》
海顿第104号交响曲“伦敦”



此主题相关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






【转贴】海顿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D大调的《第104交响曲“伦敦”》。虽然我们习惯将作曲家为所罗门所作的12首交响曲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但No.104无疑是最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为自己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作品、漫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所作的一个出色的总结。因此其标题和音乐作品本身内容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乐曲以一个相当震撼人心的、具有强劲力度的引子开始,这个长达两分钟之久,缓慢却富有底蕴的引子显得独特而具有标志性意义,随后乐曲转入欢快的、充满音色对比变化的舞曲段落,隐约中显现出一丝诙谐和幽默的气质。第二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宁静而明朗,但又略带一些忧郁和妩媚。第三乐章风格接近于玛祖卡舞曲,用复三段体写成,轻盈而平稳。作品的终曲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其第一主题据说取材于当时一首相当流行的克罗地亚叙事民歌,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作曲家是以一种英国街头叫卖为旋律为基础创作而成的。不过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充满着民歌风味的乐章是令人激昂而振奋的,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之后,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Haydn Symphony No.104 in D major

1. Adagio-Allegro

2. Andante

3. Menuet(Allegro)

4. Finale(Spiritoso)


HAYDN Symphony 104《London》



CESAR FRANCK:Symphony in D minor
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




弗兰克,比利时作曲家,1岁即以钢琴家身份在比利时巡回演出,1837-1842年就学于巴黎交响乐学院,毕业后悉心作曲1844年定居法力。1855年在圣克洛蒂尔德教堂任管风琴琴师,因出色的演奏才能闻名遐迩,孛斯特曾称他的叫强与巴赫媲美,1872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弗兰克的早期作品受格雷里等喜剧作曲家影响,中期作品主要为宗教性作品,晚期作品发展“套曲形式”,即一个主题经更改或变奏而在作品的每一段中出现。弗兰克的后期作品为法国人进入“纯音乐”开辟了道路,也对德彪西、拉威尔等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弗兰克一生只作有这么一首交响曲,而它却在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这首《D小调交响曲》作于1886年-1888年,共三个乐章动机贯穿全曲,因此称为“循环形式”。

1、慢板-不很快的快板。慢板序奏以一种极怪异的手法处理,不仅预示这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同时还以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庄严地奏支配全曲的动机。第一乐章分成两种调性,分别由D小调与F小调构成,两种调性放于曲首,表示其意图。这个乐章转调以D小调支柱F小调支柱为基础,都以三度音程的间隔距离进行,当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以飞跃的姿态呈现后,经过短小的经过部,副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现,被称之为“希望的动机”,纯洁如天使之歌,而由第二个机动构成的第二主题,被称为“信仰动机”,发展部极短,调性按“F小调支柱变动,所有乐器都相继交替出现,转调巧妙。再现部各种因素的处理表现出无限的变化。”

2、小快板,这个乐章同时包括慢乐章和谐谑乐章,形式为三段体,主题又四个组成,包括第一部分(慢板)-主题AB;第二部分(谐谑曲)-主题CD;第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之组合)。第一部分是以弦乐的拨走与竖琴从降B小调奏出第三个循环激动的旋律充满温柔的伤感,有如日暮黄昏,独自一人感谢神慈爱。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的情景。其次加入竖琴、中提琴歌唱般地对话,又是温婉而又充满哀伤。中部部先以弦乐三连音符雾蒙蒙地朦胧呈现主题C。此部分一直是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呈现,织细而充满神秘,谐谑主题近似于玛祖卡舞曲的节奏。第三部门两个不同的主题分别以独立的手法处理,技巧高超,进入出神入化之境地。

3、不太快的快板,全体弦乐以爆发般的D音符连续奏出开始,形式如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出现的新主题充满喜悦,称之为“欢乐动机”,呈示部开头力量增强时,由D小调以升大调至降D大调、B大调方式进入大三度上方,显得光华灿烂,经过部的主题,被称为“胜利动机”。发展部以欢乐动机形成高潮,胜利动机以全合奏降A大调形成高潮,然后“欢乐动机”的片刻与“苦恼动机”形成对话与缠绕。在再部之前,再次突出主要动机,结尾“信仰动机”与“欢乐动机”缠绕而灿烂庄严地告终。


MENDELSSOHN:Symphony NO.3"Scottish"
门德尔松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他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素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在当时以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童年时代住在柏林,他从小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九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十一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由于他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家庭里,经常能在家庭星期日聚会里接触到文化知识界的卓越代表如海涅、黑格尔、斯文德、韦伯、莫舍列斯等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创作部成熟得很快。他写作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时,才只有十七岁。他在少年时代致力于充实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终于成为当代最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1835年他在莱比锡定居后,在他的影响下,莱比锡成为德国第一个音乐中心。他的最杰出的事业是在1843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系统积极地传播德国古典音乐作品--除了1829年在柏林使巴赫的被埋没一百多年的《马太福音书耶苏受难乐》重见天日外,还组织了按历史次序编排演奏曲目而连续举行的音乐会,演奏了亨德尔的神剧、海顿的交响曲和

清唱剧、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乐》和《第九交响曲》等。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在1838年被舒曼"发现"后是在门德尔松指挥下在莱比锡首次演出的。他的主要作品有:五部交响曲(以《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最著名)、七部序曲(以《仲夏夜之梦》、《芬格尔的洞窟》最为著名)、还有《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的钢琴、大撮琴等器乐作品。他还独创了"无言歌"这种钢琴曲体裁。门德尔松的作品,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作品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作品风格素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

a小调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 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不间断地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行板转不太快的快板,行板是一个冥思的引子,表现了作者的怀古之情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灵巧而又伸展,音调具有苏格兰民间舞曲的风格,华丽流畅而略带悲哀。

  第二乐章:不太快的急板,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题, 据说取自一首古老的五声音阶风笛曲,明朗轻快的苏格兰舞曲风格的主题,表现了高原湖泊地带的村镇农民们淳厚朴素的生活情趣。

  第三乐章:柔板,d小调,第一主题由弦乐声部奏出,忧郁而优美,似乎是在遥望远处孤寂的山村、深深的森林和荒凉的古城。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a小调,第一主题狂热而激烈,充满了苏格兰风味。


他一生写过5首交响曲,其中最有名也最好听的,公认是第3“苏格兰”和第4“意大利”,都是他游历这两个国家后写的,描绘这两个地方给他的感受——阴郁忧伤的苏格兰,和晴朗轻松的意大利。相比之下,意大利交响曲虽然有个异常动听的第一乐章,和尚可一听的第二乐章,但第三和第四乐章却太平常,给人虎头蛇尾之憾,反而是苏格兰交响曲,以他淡淡的阴郁之美,每次聆听都深深打动人心。

要指出的是5首交响曲的次序是混乱的,第3“苏格兰”其实是最后写成的一部,而且不是在苏格兰谱写的,而是在1829年他游历苏格兰的13年后,即1842年,才完成的。其中主要的片段,是他1830年前后游历意大利时,在意大利谱写的,然而写着写着,他被意大利的风情所打动,所以把未写完的谱子放在一边,转写“第4意大利交响曲”了。

01. Andante con moto / Allegro un poco agitato / Assai animato / Andante / come prima


02. Vivace con troppo


03. Adagio

04. Allegro vivacissimo / Allegro maestoso assai

 

MAHLER:Symphony  NO.1
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六岁参加钢琴比赛,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改学作曲及指挥。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1907年脱离歌剧院,旅居美国,先后任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工作之余从事创作,共写了十部交响曲、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一部清唱剧及五首歌曲。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材渊源于维也纳民间风格性音乐,而且,除《第一交响曲》外,他的交响曲都加入了人声合唱,大大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力,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解。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等等。

作品完成于1888年,并于次年在布达佩斯首演,是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也被称为《巨人》或《提坦》交响曲(提坦是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但从作品的内容来讲,几乎与名称完全不符,“巨人”的名称来自德国浪漫派作家让·保罗的一首同名诗。马勒最早将这部作品称为交响诗,分为两部分,“青年时代”和“人间喜剧”。这首乐曲洋溢着刚刚认识了人生的富有抒情味的青年人的情感,表现出青年人在狭窄的世界里奋斗,以其血气方刚踏入人生路途的姿态。马勒的这部作品的管弦乐编制虽然很大,但作者却很成功地使各乐器很巧妙地唱出了歌曲型的旋律。这部作品是马勒早期的成功之作。


分章介绍:

  全曲原分为五个乐章,1894年在魏玛演出时删去了第二乐章,后来就剩下四个乐章了。

  第一乐章,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的音乐徐缓朦胧、舒展而生动,主题是作者本人所作声乐套曲 《少年的魔号》中的民间歌曲《清晨穿越草原》。整个乐章规模很大,最后达到了狂热的高潮。

  第二乐章,激动的谐谑曲,其节奏如兰德勒舞曲。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音乐沉稳而庄严。

  第四乐章,暴风雨般的引子,然后是激动的快板,描述了地狱到天国的过程。乐曲最后以强有力而热情宏大的气势告终。

1. Langsam. Schleppend - Im Anfang Sehr Gemachlich
2. Kra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 Trio. Recht Gemachlich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4. Sturmisch Bewegt



Leonard.Bernstein.-.[Mahler-Symphoniy.No.1.Lieder].专辑.(MP3).rar118.0MB
Leonard.Bernstein.-.[Mahler-Symphoniy.No.1.Lieder].专辑.(APE).rar291.2MB



ANTON BRUCKNER:Symphony NO.7 E-dur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布鲁克纳是浪漫主义时期最着名的作曲家之一,就连当时如日中天的瓦格纳对于这位年纪比自己小了近一轮的作曲家也心存敬意,居
然将他与自己的偶像贝多芬相提并论。在那个大变革的年代,世事万物都经历着翻天覆的变化,瓦格纳将歌剧发展到了一个令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整个欧洲的音乐笼罩在瓦格纳的影子之下,这在布鲁克纳的音乐中颇有体现。英雄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不少人写过英雄的乐章,而布鲁克纳的“英雄”当属这部E大调第七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既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又在曲式上有着大胆的创新,拓展了交响曲的形式。尽管它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是仅有第三乐章与奏鸣曲式结构相似。
第一个乐章是一个中庸的快板。乐章的一开头犹如清晨的烟雾渐渐升腾弥漫,很有《罗恩格林》序曲的意境,第一乐章便在这种安详与柔和中展开,木管的缥缈与弦乐声部的轻柔反复最终汇聚成一股不断升华的主题,并在管乐的雄壮威严的号角中将乐章带入一种宽广坦荡的气氛,而在木管声部的再次独奏后,乐曲似乎进入了一种神秘肃穆的境界,铜管声部庄严的令人略感不祥的感召后,乐曲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却孕育着荡气回肠的激情,经过几次回旋往复之后,乐曲进入又回到了刚刚开始的那个安详的主题,而这一次却在弦乐营造出来的不断上升的氛围下升华并超脱,最终犹如日出云层般的绚烂辉煌。
第二乐章是这部交响曲最着名的乐章,不仅仅因为这个柔板竟然长达23分钟,而是因为无论从感染力还是这个乐章在以后引来的非议都促使它成为音乐史上最着名的柔板之一。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乐曲时,刚到瓦格纳去世的消息,而且作曲家还在其中运用了瓦格纳大号的着名乐段,所以这一乐章被认为是为瓦格纳所创作的挽歌。乐曲庄严而缓慢,表达哀愁但并不伤感,却有感恩赞的崇高,并将弦乐的颤音发挥到极致。这篇升华的乐章之中,时而插有温暖抒情的旋律,也许寄托了对美往事的怀念。旋律击罄于耳边,却回荡在心间,耳所闻,心所思,情所动,如何令人不泪颜。乐曲升华到极致,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又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一分庞然大气。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谐谑曲,铜管乐主导下的主题激情飞扬,有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有如对不平命运的反抗。中间的部分却缓慢而柔和,似乎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终乐章是一个不太快,但是很激动的快板。小提琴轻盈跳跃的前奏引来了一个博大的主题。铜管乐令人紧张而阴暗的命运主题打断了这种安详,而后便是悲怆的反击主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而每次雄壮庄严的主题过后都紧紧跟随着高洁如圣咏的弦乐主题及其变形。最后乐章又回到了开始那个蠢蠢欲动的主题,并升华到无比宏伟的气势,宛如天国般壮观,仿佛是对死亡的战胜。
卡拉扬是公认的指挥大师,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度与动态对比恰到处。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为一位英雄的死亡而作,无独有偶,卡拉扬这位指挥界的帝王也在录制完这部作品之后溘然长逝,令这部作品更增添一层悲怆色彩。


1. Allegro moderato
2、Adagio.Sehr feierlich und sehr langsam
3. Scherzo. Sehr schnell
4. Finale.Bewegt,doch nicht schnell

Bruckner.-.[Symphonies.Nos.6.&.7.-.Haitink.Philips.DUO].专辑.(ape).rar 286.5MB

Bruckner.-.[Symphony.7.(Karajan.VPO89)].专辑.(APE).rar  555.7MB


TOP


SERGEI RACHMANINOV:Symhpny NO.3 A minor,op.44 拉赫码尼诺夫:A小调第三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a小调,OP.44,作于1935-1936年,其在瑞士琉森附近别墅生活期间,1936年11月6日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
共3个乐章:
1.缓板序奏,转为主部中庸的快板,第一主题含有序奏因素。在第二小提琴呈示的重要音型移至管乐时,大提琴表现第二主题,小提琴继承后转交圆号。以第一主题要素而成为呈示部小结尾。发展部第一主题素材发展时,播进若干新动机。再现部平凡地复现2个主题,最后是回想性的尾奏。
2.不太慢的慢板,变相的复合三段体。第一段为不太慢的慢板,充满幻想性抒情气纸。在竖琴神秘的拔奏上,圆号奏与第一乐章开头有关的旋律,引出小提琴独奏情意绵绵的主题。通过G弦上小提琴推移进人中段,长笛平静地奏出主题,低音单簧管继承,这一主题衍生的2个动机由弦乐与管乐追逐,长笛回想第一段。然后进入活泼的快板,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新动机,弦乐奏C大调主题后以细微的三连音动态引出F大调主题。不久,速度恢复原速,进人第三段,对第一段的再现.以慢板平静地结束。
3.快板,单一主题的奏鸣曲式。导人句后,由弦乐呈示主要主题,谐谑地推进。在主要主题为要素的推移后,进入相当于发展部的第二段,主要主题交竹,使用欺格发展,转调与插人嬉游曲式乐句进行对位。赋格方式与奏鸣曲方式各再现一次后进人再现部,简洁地再现呈示部要素,进入终结部加快速度,最后从较快的快板转为活泼的快板,强有力地结束。

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
1873-1943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马尼诺夫是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诺夫戈罗德省奥捏格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跟母亲学习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兹威列夫钢琴班学习,后又跟亚历山大.伊里奇。济罗齐学习钢琴。同时跟塔涅耶夫赫阿连斯基学习作曲。1891年和1892年分别在钢琴班和作曲班毕业。毕业创作为独幕歌剧《阿列科》。他在九十年代末,结识了夏里亚宾,并与契可夫、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有密切往来。1897年任莫斯科俄罗斯歌剧院任指挥,还在大剧院任过指挥。1904年指挥过歌剧《伊凡.苏萨宁》、水仙女》、《鲍里斯.戈东诺夫》和《黑桃皇后》的演出。1917年离开祖国,乔居美国直至逝世.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及“强力集团”各作曲家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作品有鲜明德人民性.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有:管弦乐《岩石》、一部两架钢琴演奏的《幻想曲》,一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合奏的《悲哀三重奏》、《第一交响曲》、《E小调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大合唱《春天》、歌剧《弗兰切斯.达.里米尼》、交响诗《死岛》等。1917年以后,主要作品有:《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交响乐舞曲》、钢琴曲《柯莱里主题变奏曲》、《俄罗斯歌曲三首》。
SAINT-SAENS:Symphony NO.3 "Organ"
圣桑: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


1886年,圣桑的这首第三号交响曲首演之前,法国的作曲家中,除了柏辽兹之外,几乎无人写过一首重要的交响曲,即便是柏辽兹所谱写的《哈维在意大利》和《罗蜜欧与朱丽叶》,就严格的定义来讲,也不能算是交响曲,那个时期,最著名的交响曲无疑是法郎克的D小调交响曲。然而此同时的是在圣桑的第三号交响曲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说,圣桑以此首华丽的第三号交响曲使的法国的交响曲重现新的契机。

这首交响曲,c小调,op.78,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作于1886年,因乐器编制加人了管风琴,有《管风琴》之称。此曲1886年5月19日由圣桑指挥首演。共2个乐章,但这2个乐章中每一乐章包含4乐章交响曲的两部分内容。
1.第一部分:慢板序奏转主部中庸的快板,自由的奏鸣曲式。序奏中已展示了循环主题贯穿全曲的暗示,主部第一主题为以循环主题为中心的主题群。第二主题以降D大调呈示,它经发展,以F大调掀起高溯。相当于发展部的部分,主要处理第一主题群中的一个动机,加人循环主题的片断。再现部将原型浓缩,第二主题再转人F大调,以E大调重复后,加人序奏动机,徐徐趋于平静。第二部分:稍慢的慢板,降D大调,近似二段体。先以风琴和声为背景,大提琴以上弦乐奏优美的旋律主题,木管反复.小提琴奏主题变奏,加入其它乐器、风琴的变奏。中段展示循环主题,然后各件乐器将主题丰富再现,在降D大调主和弦上静势结束。
2.第一部分具谐谑曲风格,由中庸的快板与急板两部分构成,C小调。中庸的快板为循环主题衍生的两个主题的发展,至急板部分,C大调,出现3个动机而引出新主题,这个新主题与第一乐章慢板主题有联系。然后中庸快板与急板部分再现。急板再现加入与慢板联系的新主题后进人第二部分,其它主题动机加人进行卡农,又进人中庸的快板。低音弦乐以循环主题引出风琴C大调主和弦的庄严乐句,以对位方式变成圣咏风格。再转为C大调快板,以赋格方式与卡农方式处理循环主题与旋律优美的主题而变成终曲,形成高潮后,在C大调主和弦上结束。



SCHUMANN:Symphony NO.1(Spring)
舒曼:第一号交响曲(春)




舒曼第一交响曲(《春天》)(bB 大调作品第38 号)
  《第一交响曲》 在1841 年初春写成,这一年正是舒曼生活中的一个"春天”,即他同克拉拉结婚的幸福年头,这部作品则是他婚后写成的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他虽然没有把"春天”的标题写在总谱上,但是他几次都明确地把它称为"春天交响曲”。1842年10月,舒曼把自己的一张照片寄给他的朋友——德国诗人阿多尔夫• 包特格( Adolph Bottger , 1815——1870)时,曾在照片上记写着这部交响曲开头一个乐句的谱例,并说明"这部交响曲的开头是有感于包特格的一首诗而写的”——包特格这首诗的最后一行则是:"在溪谷的原野上盛开着春天的花朵。”同年11月,舒曼在给他的另一位朋友的信上又说:"我创作这部交响曲,是由于被春日的热情所驱使,这种激情甚至使上了年纪的人们都会神魂飘荡。我并不想去描绘什么,但我相信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个季节是影响了作品的特点和形式,使它成为如今这副样式。”舒曼为了便于人们同他自己一样感受那春日的心境,曾经为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各安排一个小标题,即"春天的来临”、"夜晚”、"愉快的消遣”和"春天的告别”,但是最后他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原先设想的小标题也没有用上,不过尽管如此,这些题称还是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交响曲的理解。《 第一交响曲》 充满着春日的欢乐与清新饱满的精神,象年轻人的爱情、山上的黎明或和煦阳光下的浪花闪耀的虹彩一般美丽,它的音乐同"春天”的标题是恰相适应的。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舒曼第一交响曲].Herbert.von.Karajan.&.Berliner.Philharmoniker.-.Brahms.Symphonie.No.1.&.Schumann.Symphonie.No.1.ape358.65 M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舒曼第一交响曲].Herbert.von.Karajan.&.Berliner.Philharmoniker.-.Brahms.Symphonie.No.1.&.Schumann.Symphonie.No.1.cue    1.67 KB
DMITRI CHOSTAKOVITCH:Symhpony NO.5 in D minor,op.47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革命”


作于1937年的名作,他被传播得最广的《第五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哈姆雷特”。

1925年19岁作为列宁格勒作曲系毕业生作成《第一交响曲》之后到1936年30岁作成《第四交响曲》,这阶段的作品都年轻而充满喧嚣与骚动。而从《第五交响曲》开始,他好像一下子就从锋芒毕露的“愤青”变成了一个能承受深重苦难的成年人。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肖斯塔科维奇31岁,《第四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中间仅隔一年,而1937年是前苏联大清洗最残酷的一年。

《第五交响曲》中,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中令人心酸的抒情主导了最后一个乐章中震天动地钟鼓齐鸣的宣泄,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最令人感动的都是哀痛。
他的交响曲与一般交响曲不一样的是往往把本来是第三乐章的谐谑快板移到第二乐章,抒情的第二乐章挪到第三乐章。这是因为他总是用无尽的哀痛沉缓地开头,就像展示俄罗斯沉默、广阔而承积了深重苦难的土地,这种博大的哀痛给他美丽情感引发的美丽而绵长的旋律线提供了极深厚的背景,使美丽在苦难中变成萦绕你不去的悲凉。浸泡在无法排遣悲伤中的伟大情感,产生了超越一切的肖斯塔科维奇与我们的情感拥抱。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魅力在紧张的节奏与哀痛的抒情之间那种精神的狂放宣泄与刻骨的心灵颤抖。节奏揪心而充满张力,常令你听得喘不过气来。哀痛与抒情连绵不绝,又其实不在宁静之中,所以即使弱如游丝,也常能凸显一种坚硬和冷峻。他的音乐其实是我们疲惫心灵的抚慰剂——在悲壮中的刚毅,在刚毅中的尊严感,这尊严坚韧到任一切力量都拉不断。

音乐评论家们说,肖的大多数交响曲,全是墓碑。
Bernstein.-.[Shostakovich.5th.symphony(NYPO).&.1st.cello.concerto(Yo-Yo.Ma)].专辑.(Ape).rar



ALEXANDER BORODIN:Symphony NO.2 in B,minor
鲍罗丁:第二交响曲


鲍罗丁(Alexander Borohonie,1833-1887),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原为学化学出身

,与巴拉列夫相识后开始创作,其创作以浓郁的民族色彩而著称。共作有3不交响曲、歌剧《伊戈王子》

和两首弦乐四重奏,音乐交响诗《在中亚西亚草原》也很著名。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的标题为《英雄

》(或《勇士》)为其代表作。魏音加特纳把这首作品与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放在一样地位。这

首作品作于1871-1877年间,共四个乐章:
1、快板,B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粗犷有力,第二主题温婉而赋有俄罗斯民歌风格,鲍罗丁结实这一

乐章“隐喻俄罗斯王侯贵族集会的盛况”。
2、谐谑曲,最急板,中段是稍快板,以三角铃、双簧管、长笛表现出一种乡间气息,极有意味。
3、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单簧管表达古老的俄罗斯旋律,而在此背景上是斯拉夫游吟诗人歌曲的旋律

。中间部以半音阶下行为主宰。
4、终曲,快板,B大调,奏鸣曲式,表达的是“其实们欢乐的宴饮场面”,最后推至非常广阔的高潮,音

乐评论家们认为,这首作品是对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性概括。


我不想说:“对不起……”但是实在……抱歉!

PETER TCHAIKOVSKY Symphony NO.5 in E minor,op.27
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 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行板, 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 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 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 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I. Andante - Allegro con anima    
II. Andante cantebile, con alcuna licenza    
III. Valse: Allegro moderato    
IV.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 Allegro vivace




Bernstein.-.[Tchaikovsky.Symphony.No.5.&.Romeo.and.Juliet(NYPO).].专辑.(APE).rar

 

SERGEI RACHMANINOV:Symhpny NO.2 A minor,op.44
拉赫码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


MAHLER:Symphony NO.4
马勒:第四交响曲






 

[马勒第四交响曲-多纳伊].Mahler.-.Symphony.No.4.-.Dohnanyi.-..Cleveland.Orchestra.rar221.73 M
316.7MB[/TABEL]

TOP